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热度的消退,很多人开始思考可穿戴设备的下一个实用方向,而智慧医疗被认为是可穿戴设备的主战场。
同质化的突破:专业承载可穿戴设备的未来;谨慎乐观:寻找传统医疗体系的差距;进军慢性病预防:寻找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优秀企业。
由于涉及跨界创新,可穿戴设备要在智慧医疗领域占据一席之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坚持专业级设备研发和不断数据积累的企业,将在智慧医疗浪潮中成长为行业优秀企业。
经过两年的炒作,可穿戴设备已经逐渐失去了最初时尚、酷炫的概念。
虽然这个领域的泡沫依然存在,但很多人已经开始思考可穿戴设备的下一步实用方向。
智慧医疗被认为是可穿戴设备的主战场。
研究机构IHS预测,未来医疗健康领域的可穿戴设备将占可穿戴设备的50%以上。
目前来看,可穿戴设备仍然徘徊在智能医疗的边缘。
由于涉及跨界创新,可穿戴设备要在智慧医疗领域占据一席之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坚持专业级设备研发和不断数据积累的企业,将在智慧医疗浪潮中成长为行业优秀企业。
同质化的突破:未来的专业可穿戴设备纵观市场上已有的各类可穿戴医疗设备,大部分产品只能提供运动计步、卡路里消耗、卡路里计算、睡眠监测等技术门槛。
多项功能不高,不少设备测量步数、卡路里等数据不准确,无法给用户带来实质性价值。
引用一位用户的抱怨:“统计步数?知道自己每天走了多少步真的有意义吗?十多块钱的计步器也能有这个功能,而且显示更直观;统计睡眠时间?每天早上的时候你醒醒吧,我昨晚睡得好不好,不用看就知道,而且数据再好,也不会给我验血。
”可以说,这种严重的同质化已经成为可穿戴设备泡沫的典型代表,尽管各种概念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部分用户购买,但冲动消费并不能产生持续的购买力,已经购买的用户也会购买。
长期佩戴,将多种所谓的智能功能整合到一台设备中,比从用户需求出发,仅用少数专业功能来解决用户问题更为实用。
意识到这个问题,产品开发的方向开始脱离科技元素和IT工程师的思维,而是从用户的消费习惯出发,走向真正的跨界开发,满足用户的需求。
按照专业标准实施并集成到同质泡沫中,专业化将成为承载可穿戴设备未来的核心要素。
可穿戴设备在智能医疗保健中的使用是专业化的典??型标志。
近日,美国知名科技媒体《连线》杂志撰文称:当前的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多地用于记录健康人的步数、睡眠、运动状态等,而忽视了真正的核心用户群体和核心功能需求。
,可穿戴设备的真正受益者应该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群体。
这些核心受益群体将构成智能医疗领域可穿戴设备的用户群。
谨慎乐观:寻找传统医疗体系的差距。
技术进步通过重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产业革命。
对于可穿戴医疗设备来说,未来的应用场景令人着迷,但可穿戴设备应用于智慧医疗。
这与医疗体制逐步改革的背景密不可分。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寻找可以渗透的薄弱环节。
2018年,中国医疗产业开始蓬勃发展。
经过20年的奋进努力,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医疗领域“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症仍未解决,有限的医疗资源被集中、垄断。
还没有破。
近年来智慧医疗的兴起,对辅助医疗改革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未能打破有限资源的垄断格局。
我们不妨先从一个简单的老百姓门诊就医流程开始分析:在上述简单的就医流程中,检查和治疗两个环节的资源都被集中垄断在医院手中。
由于监管和历史原因,这些资源无法形成市场化的竞争格局。
医改的一个核心点就是打破资源垄断。
智慧医疗取得实质性进展,包括就医网站或应用、医院信息化、药品医疗器械信息追溯等。
其中,医院信息化是医院积极推进的,以提高医院效率;求医问药的网站或应用可以极大地解决患者医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受到用户的大力推广;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信息追溯是由药品生产企业和医院的精细化管理需求驱动的。
目前智慧医疗的进展尚未触及检查、就医等核心资源。
远程诊断虽然已经推广多年,但尚未形成规模。
因此,智慧医疗并没有给现有的医疗模式带来改变。
可穿戴设备的兴起,似乎已经开始触及医疗流程中的核心资源环节。
通过可穿戴设备进行体征监测,可以快速、实时地获取患者的各项指标,并通过各种通信网络上传至医院数据库。
无需去医院排队,也无需支付昂贵的费用。
考试费用;通过对可穿戴设备采集的医疗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远程诊断、疾病预警等。
乍一看,可穿戴设备似乎确实颠覆了医疗流程,但事实上,即使我们暂时抛开医疗体制的改革,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可穿戴设备必须突破医疗体系的限制。
医疗级技术门槛并获得国家药监部门权威认证,检测数据可被主流医院电子病历认可;另一方面,可穿戴设备采集的离散体征数据无法满足大数据分析的要求。
可穿戴设备已成为智慧医疗的引爆点。
我们需要找到医疗资源集中垄断的漏洞。
就是首先要从现有拥有核心资源的医院面临的一些痛点入手,逐步突破。
慢病预防:寻找可穿戴设备优秀企业。
患者习惯和体制机制的限制,使得可穿戴设备难以突破传统医疗模式。
目前,慢性病是医学领域的顽疾。
由于其就医周期长、频率高,给主流医院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例如,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通过医院间歇性检查往往很难产生有价值的监测数据。
频繁的就医不仅给患者带来经济压力,也给公共医疗资源带来压力。
如果慢性病能够提前预警并持续预防,传统医疗方法的痛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据权威机构测算,慢性病的预防费用与治疗费用的比例约为1:8。
从治疗转向预防已成为慢性病防治的趋势。
可穿戴设备已在慢性病预防领域发挥作用。
对于慢性病的预防,一方面需要长期持续监测,形成定期数据。
另一方面,需要对多参数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慢性病患者对体征测量可穿戴设备的舒适度要求可能没有娱乐可穿戴设备那么高,但以非侵入或非感官方式采集体征数据的设备将为用户带来更高的体验;此外,它们还具有医疗级可靠性。
拥有监管机构颁发的医疗许可证和其他条件也很重要。
当然,这种门槛较高的专业技术可穿戴设备需要经历漫长的研发、资质认证和积累的过程。
因此,除了一些有资金实力的传统企业外,进入该领域的初创企业还需要创新商业模式,以实现充足的现金流保证专业级医疗设备的持续研发。
目前,一些初创公司通过为ToB侧大客户提供涵盖软件、硬件和服务的定制平台来产生收入和利润,以保证医疗级设备的持续研发; ToC方面,循序渐进地进行用户培育和产品迭代。
慢病监测为可穿戴设备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席之地。
也成为突破传统医疗体系的薄弱环节,逐步将一些垄断医疗资源推向市场。
未来,当国内医疗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时,市场前期积累的热情将迅速爆发,智慧医疗行业也将迎来爆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期待深耕专业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创业公司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