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遇到瓶颈还是潜力无穷?

时间:2024-05-22 16:39:00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这么受欢迎,为什么现实生活中追它的人那么少?为什么我们找不到一款性价比高、又不是一无是处的可穿戴产品呢?为什么还没有一家非常成功的可穿戴设备公司呢?潜力巨大的可穿戴设备发展前景如何,未来将发展哪些趋势?   运动健康医疗可穿戴设备蓄势待发自2016年Google Glass问世以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受到了各界的关注。

以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各厂商竞相研发。

中国用户对苹果Apple Watch表现出强大的购买力。

尤其是在健康领域,可穿戴设备从手环、计步器、手表到如今的戒指、袜子等,不仅涵盖多种形态,而且具备多种检测功能,从最初的计步、血压监测到心率、睡眠监测等等等等。

目前,一些可穿戴设备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治疗效果。

例如,某种治疗乳腺癌的药物口服后有明显的副作用。

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的一名硕士生发明的一款胸罩,有一种特殊材料,可以缓慢地将药物释放给佩戴者,患者通过皮肤吸收药物。

在消除口服给药副作用的同时,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医疗健康终端设备类型日趋多样化,并向网络化、开放性、便携性、智能化、可穿戴方向快速发展。

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新兴信息产品和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将有力推动医疗健康领域服务和功能的全面升级。

——于孟荪,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今年,各种新设备也即将面世。

除了即将上市的Apple Watch 2之外,还有虚拟现实设备PS VR、增强现实设备Magic Leap、智能耳机等产品。

索尼PS VR预计将于今年10月上市。

VINCI智能耳机通过内置传感器无需任何操作即可自动播放音乐,并配备高端芯片配备拟人化对话交互模式。

现实:存在感不高,瓶颈难以突破。

对于真实用户来说,可穿戴设备对他们的生活有多大改变?企鹅智酷近期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用户认为“使用设备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运动生活方式,只是增加了更多的数据”; 25.4%的人认为有一些变化,只有14.2%的人认为变化很多。

变化很大,运动效果显着提高。

换句话说,对于一半的用户来说,可穿戴设备“没什么用处”。

同时调查还发现,年龄越大,中途放弃使用的比例越高。

28% 的 70 年代出生的人购买了智能设备,但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将其丢弃。

80后这一比例下降至22.9%,90后为21.3%,00后仅为13.2%。

过去的乐观情绪现在恐怕只是一个虚幻的“泡沫”。

市场定位不够、商家炒作意愿强烈、功能单一等弊端,导致了可穿戴设备如今“雷大雨小”。

目前爆发式增长的智能手表虽然得到了苹果、三星、华为等各大厂商的大力研发,但市场反应依然“较为平淡”。

在智能手机“一统天下”的时代,智能手表实际上仍然只扮演着“手机配件”的角色。

存在感不足是目前限制其发展的瓶颈之一。

我们必须承认,在可穿戴设备尚未形成功能碾压的今天,不尽如人意的体验和较高的废弃率一定值得设计师和开发者思考。

回归内容本质需要跨越式创新。

人们需要承认,目前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和技术尚未成熟。

但不可否认的是,苹果、谷歌等大公司对可穿戴设备的探索也将带来良性发展。

竞争。

智能手机在过去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电脑或者智能手机与可穿戴设备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当人们使用计算机时,计算机不需要知道谁在使用它、它周围还有谁以及它放置在哪里。

但可穿戴设备则不同。

他们需要知道你在哪里、你在做什么以及你周围有谁。

谁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所以我说可穿戴设备一定要社交,这是目前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

如果人类能够克服这个问题,可穿戴设备将会有很大的突破。

——亚历克斯·彭特兰(Alex Pentland),麻省理工学院人体动力学实验室主任、可穿戴设备先驱、全球七位最权威大数据专家之一。

因此,随着商业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可穿戴设备必须回归“功能”“本质”,迫切需要跨越式创新:1.制造与应用服务相结合2.打造生态链和产业新目标3.打造创新环境 4.提高用户粘性 5.注重数据融合 归根结底,可穿戴设备无论外观、用途如何变化,想要立于不败之地,还是要回归本质一个“函数”。

开发新的应用,拒绝“同质化”,才能体现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也是其强大的生命力所在。

或许,开发具有市场和应用价值的新功能才是可穿戴设备的最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