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第一时间》关于儿童定位手表辐射比手机高千倍的报道就像一颗炸弹,在可穿戴设备行业乃至整个智能可穿戴行业掀起波澜。
上周四,我的文章《被央视曝光的儿童智能手表路在何方》可以说引发了行业内外人士关于报道和行业发展的热烈讨论。
其中,抱怨央视调查报道专业性的人不少,但更多的是从行业标准、产品规范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
行业标准的缺失既是“危险”,也是“机遇”。
不可否认,央视对硬件产品报道的专业性并不完美,而且在调查样本量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
不过,正如网友“camellu”所说,即使只是片面,也给人们敲响了对智能穿戴产品质量把控的警钟;即使无法严格推断儿童定位手表与手机的确切辐射比,但作为介绍,它所反映的问题在客观上是具有普遍性的。
正如网友“平常吗?”也就是说,由于信号在发射和连接基站时辐射最大,因此智能手表在拨打和连接通话的瞬间辐射峰值非常大。
但在通话过程中,峰值比较高。
会更加稳定。
而且,由于智能手表受到面积的限制,制造商在提高通话质量时很可能将天线或传输频率做得更大。
这可以说是一些企业家受限于现有技术条件的客观而无奈之举。
目前,人们对于消费的东西越来越“精打细算”。
即使是通过了辐射测试、取得了进网许可证的手机,也必须时尚、谨慎。
那么,这样一款高辐射产品,一款不宜长时间佩戴、更不适合儿童使用的智能手表,是如何如此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儿童产品领域的呢?一方面是利益驱动,另一方面是“行业标准的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检验检测机构的缺失”。
在缺乏管制条件的情况下,加上技术不成熟、市场不规范、竞争无序,可穿戴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四面受敌、危机四伏”。
然而,这并不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
俗话说,“危机”就是没有危险就没有机会!关于“危机”,我已经在《被央视曝光的儿童智能手表路在何方》文章中详细阐述了。
今天我主要和大家讨论“机会”;尤其是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或许这对于我们行业新人、创新创业者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机遇。
有机会参与标准制定,引领行业发展。
不少网友认为,高辐射产品正式进入大众消费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行业标准的缺失。
事实上,早在半年前,相关组织就已经在思考标准重量的问题,包括工信部在内的一些主管部门也与我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其中,在北京某非官方组织举办的年度行业会议上,发布了可穿戴设备的行业标准体系。
有望规范混乱的行业秩序,为产业链提供参考,促进行业发展。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多的是虚拟的样子。
同时,从产业角度来看,相关可穿戴行业的创业参与者“我行我素”,导致数据信息使用不规范、隐私保护缺失、职业道德降低等问题,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从此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面对有影响力的行业标准缺失的客观现实,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行业发展不成熟,不可能有稳定的标准体系”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认识,那显然不利于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对此,我还是很佩服乔布斯不迷信市场研究的思维逻辑。
当然,乔布斯不迷信市场研究并不是因为他主观或不尊重消费者的看法和偏好。
相反,正是因为他关注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才能够创造出直达消费者内心的产品。
按照当今的流行词来说就是“热门产品”和“痛点”,让大家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真正的需求得到释放。
行业标准的制定也是如此。
行业发展不成熟不能成为缺乏标准的主观原因。
相反,正是因为行业不成熟,我们需要更多前瞻性、负责任的指导来引领和监督大家在智能穿戴的道路上变得更加规范和成熟。
在此,鼓励智能穿戴行业的参与者以及具有相关知识和技术背景的专业人士,自愿、自觉地为相关行业指导或行业标准的制定提出建议。
我们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对于相关管理部门来说,可以选择从一些关键技术点出发制定相关指导意见。
当然,这个指导意见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参与标准的制定和讨论不是少数大公司的特权和义务,而是可穿戴设备行业每一位员工的义务和责任。
每个以主人翁心态致力于智能穿戴行业的人的视角和高度,将决定行业发展的前景和速度,也决定自己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专业检测机构蕴藏着深层次的市场机会。
没有标准支持的可穿戴设备,如何证明自己的“智能”和“可穿戴”?显然,现在的“卖瓜奶奶”是很不靠谱的。
尤其是可穿戴设备自称的功能没有相应标准支持或检测机构支持,在市场检验中屡屡失败。
最后连最基本的安全问题都变得不安全了。
此时,人们对专业、专业、可信的检测机构的需求正在兴起,甚至比纸面上留下的行业标准更让人期待。
那么,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说,这家检测机构拥有怎样的市场空间和机遇呢?我们先来看看目前国内的可穿戴设备测试情况如何。
首先,比较关注智能穿戴相关公众号,或者经常逛科技媒体、论坛的朋友可能见过很多可穿戴设备的“草根”检测方式,即纯人工检测。
以一款智能手环为例,其功能是监测运动情况。
那就是找到一个佩戴这个产品并进行大量相关锻炼或类似锻炼动作的人来查看结果呈现的数据。
对于这样的测试,可以说在样本的选择上实现了随机性,但样本量显然不够,甚至存在结果因佩戴者不同而不同的情况。
其次,应用手机等相关设备的检测方法。
这是对缺乏样本量的纯手动检测的升级。
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那就是缺乏特定的功能检测。
以手机为例,主要侧重于环境适应性测试、部件寿命测试,以及信号、辐射等方面的测试。
然而,具有特定功能的可穿戴设备的检测显然不限于这些方面。
例如,心率监测、睡眠监测等功能在手机检测模式下无法有效实现;而这些功能才是考虑可穿戴设备是否好用的真正依据。
面对可穿戴设备的升级和发展,对专业产品检测机构的需求日益迫切。
因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会倒推企业的产品检测要求。
那么,对于创业者来说,如何起步,机会有哪些?我认为一方面我们可以在重点关注硬件测试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全面的功能测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引进相关机械设备,从专业的功能测试出发,实现对具体功能的深入分析。
专业测试还可以推动该功能领域的相关标准和系统规范。
无论哪种模式,目前的市场空间和前景都是非常可观的。
因为对于可穿戴设备行业来说,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未来几年,随着大数据和生态系统的逐步成长,将带动可穿戴市场的全面启动;经过再三到五年的增长,包括可穿戴设备在内的整个智能可穿戴市场将在2020年迎来快速发展期,之后市场可能会趋于稳定。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那么,在可穿戴设备行业红利期到来之前,如果能够率先进入专业测试领域,或许就能打开“先到者为王”的成功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