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群开始入侵这个领域”。
国科电子CEO顾晓斌日前对记者表示,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热潮之后,可穿戴设备已成为今年全球消费者电子领域最炙手可热的宠儿。
国内厂商需要的是真正的创新,避免跟风炒作。
所谓行业“蓝海”中的“可穿戴设备”,是指可以直接佩戴在身上或集成到服装、可穿戴产品中的移动智能IT设备,如智能眼镜、手表、手环、戒指、今年4月,谷歌开发了ProjectGlass,一款集手机、GPS导航和数码相机于一体的智能眼镜,开创了可穿戴设备的先河。
随后,苹果、三星等纷纷效仿。
三星今年9月推出了智能手表;苹果预计很快就会推出智能手表iWatch。
这些科技巨头的开创性努力带动了可穿戴设备的快速普及。
“智能可穿戴设备正在成为一项重大技术变革,它将推动创新,就像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个人电脑以及当前的移动计算和平板电脑一样。
”美国风险投资公司KPCB分析师玛丽·米克(Mary Meeker)在《互联网趋势报告》的报告中表示。
从行业角度来看,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凭借iPhone的推出彻底改变了全球智能手机行业。
当今新兴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与iPhone之前的智能手机市场类似。
可穿戴设备也激起了中国科技企业和企业家的“淘金”热情。
国科电子今年6月率先发布了智能手表、智能戒指等四款产品。
百度、小米等互联网公司以及一些手机厂商也推出了可穿戴产品。
国科电子近期也宣布,智能手表出货量已突破10万台。
研究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突破1万台,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台。
9亿元。
“随着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崛起,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也将迎来快速增长,并将逐渐成为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核心。
不同形态的可穿戴设备将从各个方面进入人们的生活。
”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
倒逼“中国制造”升级“可穿戴设备的崛起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相辅相成。
可穿戴设备是数据的入口,对大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让用户重新认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中国社科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秘书长蒋启平认为,未来可穿戴设备发展成为下一个“iPhone”也不是没有可能。
中国最大的PC制造商联想集团中国前不久表示,未来的移动终端将展现计算能力,以谷歌智能眼镜和苹果智能手表为代表的移动可穿戴设备就是对这一趋势的有益探索,可能成为未来移动终端发展的颠覆性机遇消费者消费可穿戴设备的意愿强烈,艾媒咨询调查显示,熟悉可穿戴设备的受访者中有68.9%表示会考虑购买可穿戴设备。
在市场上,主要是因为整个行业环境已经具备了发展条件,一方面,可穿戴设备正在成为全球趋势,概念已经被大家所接受。
另一方面,很多电子产品其实也是如此。
制造在中国完成。
国内企业现在完全有能力将可穿戴设备的创意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很多可穿戴设备都是由互联网公司而非传统公司推出的。
硬件厂商推出。
顾晓斌表示,中国互联网发展水平与世界接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涉足可穿戴设备市场。
这也是提升“中国制造”的契机。
互联网企业正在倒逼传统硬件厂商升级。
在国家有关部门近日发布的《关于组织实施移动互联网和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产业化的特别通知》中,重点任务之一就是面向移动通信的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
互联网。
。
瓶颈仍然存在。
注意不要跟风和投机。
易观国际分析师胡婷婷认为,可穿戴设备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产品处于概念和实验阶段,能够推向市场并产生商业效益的产品很少。
相比之下,国外在可穿戴设备方面的创新技术水平较高,产品品类也相对丰富。
“目前可穿戴设备对国内企业来说挑战至少多于机遇。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分院所长孔华伟表示,可穿戴设备需要更加创新、人性化的设计;需要芯片级集成设计能力,而微机电系统等传感器芯片以及知识产权储备和工艺等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国内电子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在谷歌、苹果、微软等巨头做了大量的前瞻性和框架性工作之后,目前在国内推出的一些可穿戴设备。
在此基础上顺势而为,我们只是在一些小细节上做了“微创新”。
此外,在国内可穿戴设备市场,目前只有医疗领域商业模式最清晰,其他大部分还停留在概念炒作阶段,缺乏实际变现能力。
“可穿戴设备能否成为下一个十亿台市场仍然是一个问题。
”野村证券中国电信研究分析师黄乐平表示,只有推出具有颠覆性创新的产品,相关厂商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消费者,目前大家还在探索中,就看接下来能不能推出特价产品了。
拓源产业研究院经理白德伟建议,中国大陆首先应根据各种用途的可穿戴设备的优势,选择不同的产品发展方向,然后根据国内各领域的市场需求,推动相关可穿戴产品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