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三星将发布旗下可穿戴产品——智能手表Galaxy Gear。
“互联网女王”玛丽·米克在她的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中表示,智能可穿戴设备正在成为一场重大的技术变革,将像 20 世纪 80 年代的 PC 以及当前的移动计算和平板电脑一样推动创新。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可穿戴互联网时代未来潜力巨大。
然而,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可穿戴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业链各环节脱节,未能形成闭环。
没有“巨头”来整合产业链,那些“小鱼小虾”也无法整合。
可穿戴设备生态链的增长困境:产品难以批量落地。
在8月中旬举行的2019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当被问及对可穿戴行业的看法时,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表示:“我不看好谷歌眼镜等。
” “可穿戴设备。
”他解释道,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配合。
但产业链尚未成熟,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时日。
同样在8月份举办的广州信息周消费电子展上,名不见经传的深圳市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智能)推出了他们的可穿戴设备产品——智力游戏头带。
笔者在现场看到,体验的人太多,导致现场三台演示仪的电池都耗尽了,宏智的工作人员不得不不断充电,然而火爆的体验场景却伴随着惨淡的景象。
销售——广州信息周期间,这款智力游戏头带仅成功售出一款。
宏智能市场总监李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反映了目前可穿戴市场的现状:概念热,但市场销量不佳。
李智分析指出,可穿戴设备行业仍是一个探索中的行业,市场需要培育期。
至于这次只卖一台,他表示“大多数人都是在体验、寻找新奇”,但实际购买欲望并不多。
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停留在“猎奇”而不购买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之一就是消费者不相信这款产品真的可以通过脑电波产生的信号由软件控制。
也有人担心这种智力游戏头带戴在头上会不会有辐射问题。
李智表示,以智力游戏头带为代表的可穿戴分支脑机接口产品脑电强度极弱,完全消除辐射安全问题。
事实上,如果产品有辐射,会直接干扰脑电信号的读取,影响产品的正常工作。
除了在营销过程中面临用户的此类担忧外,智力游戏头带还遇到了技术问题。
由于脑机接口产品属于比较前沿的领域,目前国内尚无国家级的技术检测标准。
但在销售上,鉴于安全环保要求,国家采取了“目录管理”模式,对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进行限制和禁止。
进入目录的产品需要经过3C认证。
笔者了解到,以智力游戏头带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行业基本没有被纳入目录,但在大多数渠道促销中,产品仍会被要求配备3C认证。
然而,宏智能的产品目前在测试时,由于缺乏技术准确性而无法进行测试。
此外,作为新兴产品,宏智的渠道分销也面临巨大压力,目前仅在官网销售。
为此,宏智能也在努力通过展会等渠道寻找渠道商,推动产品上市。
产业链深陷“脱节”泥潭。
目前可穿戴设备领域所体现的“概念火爆,现实骨感”的二元性,在宏智能的上游厂商深念科技身上也有所体现。
深念科技是一家脑机接口芯片解决方案提供商。
其商业模式是以芯片产品为基础,为用户开发相应的设计方案,同时为用户提供软件接口和技术支持。
公司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产业链无法整合,导致产业链无法形成闭环运作,产品难以批量上市,商业开发陷入困境。
这家成立于美国的公司自在无锡设立中国办事处以来,三年来总共接触了三个以上的制造商。
然而,最终成功推出产品并坚持下来的厂商屈指可数。
深念科技与海尔集团合作的失败具有代表性。
神念科技大中华区总裁张通向笔者透露,早在年初,神念科技就曾尝试与海尔集团合作开发基于脑电波控制技术的互动电视。
但合作过程中却发现双方的出发点不同。
海尔集团希望实现智能控制,比如通过意念控制提供换频道的功能。
深念科技旨在实现智能反馈,使其成为互动游戏的辅助产品。
最终,合作宣告失败。
海尔研发部工程师黄成在接受笔者采访时透露,深念科技目前提供的脑机接口解决方案在理论上很出色,但在现实中存在缺陷。
例如,它的解决方案更适合基于交互的解决方案。
关注生物反馈,而不是基于脑机接口的智能控制,“看电视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但带着头带看电视并不是一个不愉快的过程,甚至几乎无法接受。
”采访中,笔者发现,深念科技目前面临的另一大尴尬是无法整合产业链,导致相关产品难以批量生产。
如果产品在商用方面遇到困难,势必会影响进一步的技术投入。
2016年,神念科技推出脑波饰品“necomimi”。
其渠道代理商上海嘉杰科技帮其寻找经销商并盘点库存,但一年后仍没有售完。
同期,嘉杰科技推荐河南融智等厂商联合向深念科技采购mindflex等价值万元以上的产品。
一年多过去了,库存已经接近一半了。
在这个尚未成熟的领域,产业链脱节是普遍现象。
宏观智能也遇到类似的困难。
鸿智智能科技创始人卢立超向笔者透露,公司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由于销量较低,上游零部件厂商不愿意为公司提供零部件供应。
即使他们这样做,价格也太高了。
产品生产出来后,在与下游渠道商洽谈合作时,往往受到冷遇,相对被动。
今年7月推出inWatch智能手表的映趣科技创始人王晓斌也因无法整合产业链而苦恼。
王晓斌表示,可穿戴设备最大的价值在于打造独立的生态系统,构建新的硬件入口。
理论上,可能会诞生又一家苹果级别的公司。
映趣科技试图让智能手表生态链独立,但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其不具备独立打造生态链的财力、技术实力和品牌号召力。
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如果生态链无法长期构建,则意味着产品的竞争门槛极低,很容易在行业竞争中被淘汰或淹没。
可穿戴市场潜力:一张白纸待勾勒 经济学中有一个经典案例:两名推销员登陆一座岛屿,对鞋子进行市场调查。
调查结束后,业务员A给他的公司发了一封电报:“这个岛上没有人穿鞋,我明天早上乘第一班飞机回来。
”业务员B也给公司发了一份电报:电报:“太棒了!这里还没有人穿鞋,这是一个最有潜力的新市场,我将永远住在这个岛上。
”当前的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正与这个“岛屿和鞋子”的故事相似。
有些人认为市场潜力巨大,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市场被高估。
笔者了解到,可穿戴设备市场产业链主要包括硬件、行业应用、社交平台、运营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等环节。
不同的初创公司从不同的切入点进入掘金。
比如腾海石羊主要是从大数据的角度来切入的。
该公司执行总经理刘鑫告诉记者,腾海石羊原本是一家运动健康管理运营公司。
基于可穿戴设备概念在健康管理方面的巨大商业价值,目前已将产品延伸至可穿戴设备市场。
目前已推出包括运动健身手环、智能运动腕带、游泳MP3、自行车电脑、运动心率手表等健康产品。
刘鑫这样解释公司的业务逻辑:可穿戴设备的潜力被一些业内人士看好,主要是因为这个市场可能会产生新的硬件入口。
由于屏幕尺寸小,且易于与身体接触,其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前景尤其被看好。
这个市场最大的潜力不在于硬件,而在于硬件背后采集到的用户身体的生理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处理。
刘鑫认为,生理健康大数据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数据是动态的、可持续的。
例如,一个人的躺、坐、走、动等数据都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其次,数据多样化、多结构。
例如,可以将人体在不同状态下产生的心跳、呼吸、脉搏、血氧等数据进行分类处理,用于商业用途。
可穿戴设备显示运动数据 HIS发布的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可穿戴设备的行业应用主要包括:工业、健身运动、娱乐、医疗健康,其中健身运动、医疗保健等。
可穿戴设备在健康这两个领域的商业前景十分广阔。
瑞士信贷的一份报告指出,当前可穿戴领域已产生30亿美元至50亿美元的商机,未来2至3年,这一数字可能升至1亿美元至1亿美元。
其中,仅健康健身领域的可穿戴市场机会就可能达到20亿美元至30亿美元。
风险投资家:看好“硬件+软件+数据服务”模式。
8月23日,在深圳举行的中国投资年会上,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佟子平表示,“可穿戴设备可以形成一个足够长的产业链,比如眼镜、手表、手环,硬件产业链单独一个就很大,它们都可以产生巨型公司,无论这些可穿戴设备是通过蓝牙还是其他互联网技术连接到手机,它们也连接到物联网……投资者对此非常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