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梁 戴着谷歌眼镜出现在两场会议上的记者再次引发人们对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关注。
今天,如果一家公司不涉足可穿戴设备市场,你就是一家落后的公司;作为一个潮人,如果你没有玩过可穿戴设备,那你就是个外人。
上周,我在巴塞罗那度过了一周,那里有蓝天白云,有激烈的移动市场争夺战,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可穿戴设备。
在MWC上,三星、索尼、华为、高通、富士通、英特尔等厂商均展示了可穿戴设备或解决方案,这让一直在MWC上扮演主角的智能手机成为陪衬。
在MWC上,我们看到华为甚至联想都有新的可穿戴设备产品或者相应的计划,以及很多没有参加MWC展会的创业公司。
GeakWatch、inWatch等也纷纷涌现,主打硬件。
该行业的中国企业正在迎头赶上。
中国制造商:重要的是参与?陈旭东着急了。
陈旭东似乎有些急了。
他从西装外套口袋里掏出手机,点了几下,才恋恋不舍地递给我,说看一下。
这是在 MWC 上。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陈旭东多次向全球媒体发问,“在MWC上,三星、索尼、华为都发布了新的可穿戴设备产品,为什么我们看不到硬件巨头联想的动作?” ?”这张照片是作为最后手段而“泄露”的。
我看到这是一张工程师模样的男人的照片,他戴着木框智能眼镜。
大约5秒钟后,陈旭东想要拿走手机。
这是联想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举动,但他拒绝让媒体拍照,因为这是联想的秘密。
巴塞罗那Fira Gran Via展览中心3号馆可谓是现在与未来的较量。
联想、三星、索尼、诺基亚、LG、华为、中兴、英特尔、高通等厂商均展示了各自当前和未来的技术和产品。
手机、平板电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注意力,更加前卫的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产品成为人们的新宠。
这是联想首次“公开”展示其可穿戴设备。
从这张照片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联想首款可穿戴设备极有可能是智能眼镜。
相比之下,被诺基亚等厂商包围的华为则展出了旗下首款可穿戴设备TalkBand B1。
乍一看,这款手环与耐克的Nike+ FuelBand有些相似。
它们可以记录并同步人们的运动和健康状况。
状况等信息来看,华为TalkBand B1的亮点在于它可以作为蓝牙耳机使用。
这是中国厂商首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可穿戴设备。
但总体来看,在产品类型、产品形态成熟度、工业设计等方面,中国厂商与国际巨头存在巨大差距。
国际巨头:总体领先的联想、华为的展位已经比较大,但相比三星的展位却小很多。
在MWC上,三星除了发布Galaxy S5智能手机外,还发布了第二代智能手表Gear 2、Gear 2 Neo和智能手环Gear Fit。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款产品并未采用目前业界流行的Android操作系统。
其次,他们使用三星和英特尔联合开发的Tizen操作系统。
据三星官方介绍,采用Tizen操作系统的Gear 2智能手表的电池续航时间已提升至2天,而采用Android系统的第一代Gear智能手表的电池续航时间仅为1天。
相对而言,三星智能手环Gear Fit可以看作是Gear 2的简化版,它去掉了摄像头和麦克风,采用了Super AMOLED材质的可弯曲显示屏。
它更窄、更薄、更美观。
三星在本次展会上发布了三款可穿戴设备,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这款采用了先进的Super AMOLED材质曲面显示屏。
尽管与 Gear 2 相比,Gear Fit 省去了摄像头和麦克风等组件。
,但其重量更轻,尺寸更窄,让用户在运动时获得更舒适的佩戴体验,贴合感更舒适。
Gear Fit可以实时监测和收集用户的心跳、步频等数据,为健康提供参考。
此外,索尼还在MWC上展示了SmartBand智能手环(实际在CES上发布)和SmartWatch 2智能手表。
SmatBand可以图形化记录用户的日常生活、社交娱乐等,并可以提醒用户查看手机上的活动和信息。
与具有类似功能的Jawbone UP相比,SmartBand具有扁平的外观以及更丰富的材质和颜色。
。
基于SmartWatch 2智能手表,索尼和Garmin发布了SmartWatch SW2导航应用。
用户可以将索尼的 Xperia 智能手机连接到 SartWatch 2,直接在手表上查看导航。
此外,富士通在MWC上发布了一款智能手套,令人瞩目。
这款手套内置NFC和陀螺仪,可以识别用户的手势,实现人机交互。
不过这款手套的外观有点像实验室的感觉,不太美观。
最后要提的是英特尔和高通。
英特尔在CES上大力推进进军可穿戴设备市场和物联网市场,高通则展出了此前发布的Toq智能手表。
这两家芯片公司同为上游厂商涉足这一领域,无疑是一件好事。
冷静思维:各种产品不成熟。
现在的厂家有很多,有大厂家,也有小厂家。
这使得可穿戴设备市场蓬勃发展,异常热闹。
两年前,可穿戴设备和3D打印被寄予厚望,但3D打印泡沫很快就破裂了,可穿戴设备开始流行。
然而,当你尝试了很多产品后,你会发现所创造的美丽风景是虚幻的,或者是有距离的。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了。
剖析一下,今天的可穿戴设备有以下几个罪过: 失去传统:今天的智能手表有很多功能,但首先应该是手表。
待机时间极短,各种设计一看就显得很低级。
唉,不能爱。
羊头卖狗肉:我这里说的是三星。
感觉它的Gear和其他产品只是一个幌子。
如果你买了它,如果你没有智能手机或该品牌的其他设备与之相匹配,它就真的变成了一个装饰品。
鱼龙混杂:当今市场上的一些可穿戴设备还过得去,而另一些则很奇怪。
我曾经使用过一个产品,但第一阶段连应用商店都没有。
是在后续的升级系统中才添加的。
科技公司参与较少:如上所述,英特尔和高通高调,再加上之前已经推出两代智能眼镜的谷歌,这些巨头的参与度和投入都非常高。
除了上面列出的三星、索尼等厂商之外,最受欢迎的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都在做可穿戴设备。
带有Nike+和阿迪达斯miCoach标志的运动鞋已成为可穿戴设备市场上的明星。
不愿意试错:确实,许多可穿戴设备仍处于概念阶段,没有产品是完美的。
总体来说,很多巨头还处于观望阶段,或者已经在实验室里偷偷鼓捣出很多概念产品,但只是不愿意承担试错成本,一直在等待。
影响:可能会引发硬件复兴。
很多人可能会对上面提到的联想嗤之以鼻,但你也不要低估联想、华为等中国力量在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潜力。
联想可以说是硬件领域最有信心和潜力的公司。
这是毫无疑问的。
联想在今年第二季度成为全球第一大PC厂商,随后又成为全球PC+市场第二大厂商。
年初,宣布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和摩托罗拉手机业务。
联想成功收购IBM PC 亏损品牌扭亏为盈,令人印象深刻。
因此,基于此,人们预计联想有能力或者至少有潜力将IBM的X86服务器和摩托罗拉的智能手机业务很好地整合起来。
小米机型在国内很受欢迎,相比小米机型,联想机型讨论得更多。
联想似乎是一家非常重要的公司。
它有自己的研发、生产、制造等,而小米是一家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实力很轻。
它没有制造环节,但却拥有出色的整合营销能力。
联想和小米尚未决出胜负,因此两款机型之间的战斗还将继续。
杨元庆评价这两款车型时表示:没有什么是无缘无故从天上掉下来的。
我个人非常认同,在硬件领域,只有功能完善的公司才会更有竞争力,不会受到别人的制约。
可穿戴设备或许能够引发硬件市场的复兴。
酷刑:中国实力能否后来居上?让我们更进一步,回到可穿戴设备。
此前多次,陈旭东面对媒体询问时,言语总是闪烁其辞、含糊其辞。
一方面承认可穿戴设备是大趋势,但另一方面联想始终未能提供任何实际信息。
这次,陈旭东能够主动向老梁展示联想可穿戴设备的样机,这说明联想已经在路上了。
但毕竟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PC和PC+仍然是联想的主营业务。
目前尚不清楚联想何时能够大规模进入这一市场。
说起华为,西班牙似乎是华为的主场。
无论是在市中心、在奥特莱斯、还是在MWC,你随处都可以遇到华为人、华为广告、以及有关华为的一切。
华为的国际化程度比联想还要强。
此次华为重磅发布TalkBand B1,让国人的眼睛又亮了。
虽然其功能并不比其前辈Jawbone和Nike相关产品好多少,但它至少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厂商在可穿戴设备市场所做的努力。
此外,中国还有不少可穿戴设备公司和创业者活跃,例如国科、inWatch等。
如今,可穿戴设备已成为中国的热门关键词,在百度上有31个搜索结果。
过几天,可穿戴设备论坛将在上海举办,国内可穿戴设备氛围浓厚。
也是在上周的MWC旗舰活动期间,我听到一个笑话:在深圳生产一款智能手表的成本在几十美元左右,销售价格在美元左右。
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如果中国厂商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在供应链、生产制造方面的优势,必将迎来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春天。
此外,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进一步推进,可穿戴设备市场将迎来健康诉求领域。
巨大的发展,中国制造商和中国市场将迎来爆发。
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巨头们正在守护市场。
有人说,现在的可穿戴设备厂商,尤其是一些小厂商,未来会成为炮灰。
大公司都在静静地等待产品形态的成熟或者静静地积蓄力量。
一旦市场成熟了,他们就会立刻出来占领市场,或者用资本的方式运作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只有勇于尝试、勇于犯错,才能真正把握时代脉搏;只有勇于尝试、勇于犯错,才能真正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