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可穿戴设备用户的身份特征和消费偏好,还是设备厂商为用户提供的营销信息,甚至通过可穿戴设备记录他人的生活,都已经成为可存储、可处理、可处理的数据信息。
被整合、开采甚至转售。
近日,美国广告营销公司Acquity Goup对美国成年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40%的用户愿意分享可穿戴设备收集的个人信息以获得折扣或优惠券; 60%的用户表示愿意分享自己的车内信息以获得类似的奖励。
然而,用户愿意分享信息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关心隐私安全。
调查显示,80%的用户非常担心联网可穿戴设备的隐私泄露,57%的用户表示黑客入侵和隐私泄露风险阻碍了他们使用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一直被认为是继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
面对日益庞大的产业链,可穿戴设备也通过物联网释放出越来越海量的数据。
无论是可穿戴设备用户的身份特征和消费偏好,还是设备厂商为用户提供的营销信息,甚至是通过可穿戴设备对他人生活的记录,都变得可存储、可处理、可集成。
,可以深度挖掘甚至转售的数据信息。
大数据时代,用户在可穿戴技术面前更像是“透明人”。
整合用户信息,让佩戴者无处藏身。
“可穿戴设备是目前行业的一个趋势,科技巨头纷纷推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最新产品。
然而,目前广泛使用的几款可穿戴设备中,“几乎每一款都存在隐私泄露的隐患,”中国商业智能网络产业研究院教授袁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可穿戴技术可以捕捉和收集个人详细信息,例如生活方式、健康、位置、运动和日常生活信息。
如果没有正确的隐私控制,这些数据最终可能会以人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被使用,并导致个人身份盗窃、跟踪、欺诈和其他犯罪行为。
”据介绍,可穿戴设备可以整合用户的个人信息。
由于用户对互联网的依赖,印有用户健康指数、行为习惯、消费偏好、工作经历等的个人信息自由漂浮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在海量的数据面前,用户的日常生活赤裸裸地存在。
暴露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随意窥探、分析、整合或研究,每个人都变得透明,无处可藏。
那么,使用可穿戴设备时个人隐私是如何泄露的呢?袁健表示,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中,信息传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以运动监测设备为例,首先,运动监测设备采集个人运动健康信息;然后,这些信息通过蓝牙连接到智能手机,进行数据传输和网络同步;最后,上传的信息将被存储在云服务器中。
这三个链接都是巨大的个人信息库,都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
具体来说,目前流行的可穿戴设备中,应用于运动、健身、医疗等领域的可穿戴设备可以轻松整合海量的用户隐私信息,而这些大量数据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经济利益。
可穿戴医疗设备存在巨大的隐私泄露风险。
医疗保健领域是当前可穿戴技术的一个主要分支。
许多可穿戴医疗设备,例如胰岛素泵、血糖监测仪和起搏器,都配备无线支持,使这些设备容易受到黑客攻击。
应用于运动监测领域的健康手环可以直接测量用户的心率、皮肤湿度和温度,跟踪用户日常的运动水平和健康状况。
然而,这些类型的运动监测器收集的用户信息很容易引起保险公司和医疗保健公司的注意,这些公司最终会利用这些数据将保险费与个人生活方式联系起来。
智能服装也是可穿戴技术应用的热门领域。
它可以远程监测服装穿着者的心率、呼吸和其他生命体征。
除了帮助运动员识别和解决表现问题外,此类服装还可用于监测老年人或手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或者在危险情况下监测士兵和消防员的生命体征。
在收集过程中,这些个人健康数据通常通过蓝牙或无线个域网等协议进行传输,容易被拦截和侵犯。
不佩戴者无法“渡过难关”。
可穿戴设备不仅对用户的个人信息构成威胁,甚至用户周围的非佩戴者也面临着“无害地受到影响”的风险。
“可穿戴技术侵犯隐私安全的方式和泄露对象根据产品功能的不同而不同。
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产业链包括硬件、行业应用、社交平台、运营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等诸多领域。
其他链接越多,隐私泄露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谈及隐私泄露时,OFweek中国高科技产业门户编辑部主编张选涛认为,涉及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主要包括医疗产品的健康指标信息,这些信息很容易被泄露到医疗行业。
和保险机构;如果个人工作简历和生活习惯泄露,就会导致求职时受到冷遇。
另一方面,设备用户周围的人也面临隐私受到损害的风险。
智能眼镜等产品可能会被用来偷拍他人的私生活。
可穿戴共享工具常被称为“偷拍工具”。
可穿戴相机是一种微型、永远在线的相机。
它每天可以自动捕捉并存储数千张用户日常生活照片。
用户只需将其别在衣领、领带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即可拍摄进入镜头的人物或物体。
这些照片将被上传到设备制造商的网站并以多种方式回放。
这个过程中最明显的隐私风险是,如果可穿戴设备用户创建详细的生活日志,就会侵犯朋友或其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拍照的人的隐私。
时下最流行的数码眼镜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例如,谷歌眼镜佩戴者可以私下拍摄并上传他们视野中的人或物体。
不仅如此,光学镜片和隐形眼镜很快也将具备这一功能,这将使智能眼镜变得更加隐形、难以识别。
此外,面部识别技术的兴起将使智能眼镜的隐私和安全问题变得更加麻烦。
据一家从事人脸识别技术开发的美国公司介绍,该公司最近发布的名牌应用,只需用户看一眼附近的人,就可以获得该人的姓名、职业等信息,甚至可以实时访问 Facebook。
、Twitter等获取信息。
标准、规范和法律是多管齐下的方法。
“目前,可穿戴设备缺乏行业标准,也没有国际标准。
”袁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放眼整个可穿戴设备行业,相关行业标准已经出台,以使用行业标准。
标准规范产业链运作可以说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袁健告诉记者:“去年成立的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促进联盟,将为推动我国可穿戴技术研究、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推动可穿戴设备普及发挥作用。
” “用户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是可穿戴设备不可避免的现实和法律问题。
”袁健表示,目前国务院颁布的《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和公安部发布的《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对可穿戴设备侵犯用户隐私的行为起到限制作用。
但由于我国可穿戴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涉及可穿戴设备的相关法规尚未出台。
“对可穿戴设备用户过度收集、擅自披露、擅自使用、交易个人信息的行为,必须依法治理并严格执行。
”此外,袁健还表示,作为可穿戴设备的消费者和制造商,隐私保护也应该受到重视。
张轩涛认为,从用户角度来看,保护个人隐私最重要的是信息安全意识。
无论何时何地,可穿戴设备要求用户提供个人身份、位置、健康和医疗信息,您都必须了解披露这些信息的原因以及您是否可以接受。
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后再去购买。
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对数据进行加密,以保证敏感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
可穿戴设备隐私保护的核心是制造商提供的技术的安全程度。
“个人隐私是红线、高压线,隐私安全问题应从网络安全层面、程序设计层面和公司管理层面涉及。
”河南开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涛告诉记者:“比如我们提供的健康服务,都是从可穿戴手环中获取相关数据。
这些手环的制造商在提供数据时都会有一个通用的接口。
这须经用户授权同意;同时,设备提供商必须向用户明确数据只能用于用户服务,不能被第三方使用,且数据处理必须在云端进行。
也要谨慎加密,除了建立在主流云(如阿里云、腾讯云)上的基础云盾防护之外,可穿戴设备提供商还必须对自己的程序进行多层加密,以保护用户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