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冷静看待“可穿戴设备”热潮

时间:2024-05-22 16:00:03 科技赋能

如今,可穿戴设备可以说是当下最火的概念。

甚至有人以此来断定硬件已经开始复兴。

但你有没有想过,到底是什么支撑着这样的趋势呢?事实上,在可穿戴设备的背后,可以清晰地看到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影子。

正是后者的基因,才使得前者能够像今天一样深入人心——可穿戴设备与其说是硬件的复兴,不如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体现。

你最好静下心来,了解一下“可穿戴设备”的概念,否则你就会落后。

因为在中国,几乎所有大型互联网公司、绝大多数风险投资、以及相当一部分科技信徒都将“可穿戴设备”视为最有前途的东西。

事实上,这个概念将在未来一两个月内变得更加流行,因为更多的智能手表、手环、服装和鞋子将出现在中国。

虽然看起来像是一波跟风,但确实越来越多的人将可穿戴设备视为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篇章。

“可穿戴设备”的真正含义是这些设备比手机等终端更加融入人体和人们的生活。

2016年,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手机,非工具》,认为智能终端的本质已经是人类的一种外在进化。

苹果的成功在于智能终端超越了对工具的理解,将其视为人类的自然形态。

延伸,甚至是一种“有组织”的能力提升。

沿着这个思路,你可以把今天的可穿戴概念理解为当前高度集成的智能终端的又一次“分散和重新分配”——无论是前卫的如Google Glass,还是流行的如Fitbit的健康追踪器。

无论是计步器,它们都是利用更丰富的传感器和算法,更自动化、更低成本地将人们的生活数字化,然后利用更丰富的反馈媒体和反馈机制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因此,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在于数据采集、计算、反馈,最终改变人类行为。

首先,这是一个需要硬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三个维度共同努力的过程;其次,这是一个不仅要考虑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过程,还要考虑人们的反馈媒介甚至反馈机制——比如新的显示和振动形式、语音交互和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学的引入,等等——这将是一个科技与人文高度融合的问题。

总体而言,人类正处于一个可能持续几个世纪的“全面数字化”进程之中。

过去几十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只是序幕。

回顾令人瞩目的互联网经济,我们会发现很大一部分价值逻辑在于: 1、通过数字化,可以大幅降低信息和数据的传输和制造成本(PC和互联网); 2、加强人们对数字信息的感知能力(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 3.然后利用感知后的反馈——包括主动的信息反馈和无意识的行为轨迹等,反过来作为关键数据,更有效地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并最终创造商业价值(社交营销和精准营销等) .)。

如今的可穿戴设备可以说是这一趋势的一个阶段。

令人着迷的是,数据传输和采集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届时将会出现全新的不被巨头垄断的数据和入口。

由此,产生对人的新的数据解读以及接触和影响人的新方式。

但现在的问题是,目前还不清楚可穿戴设备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健康手环和计步器仍然是小众需求吗?智能眼和智能手表除了炫酷还能用来做什么?现在出现的计步器、手表、跑鞋会不会掀起可穿戴设备的潮流?在这一领域,由于人们需求的多样性以及传感器因技术、成本等原因而呈现“解体”趋势,将很难出现像智能手机那样出货量巨大的单一终端。

即使不能嵌入服务模式,依靠大规模销售终端本身也很难赚到硬件钱。

最终的赢家是很可能极其接近刚性需求的产品(例如针对孕妇、老年人等特定人群的设备)。

另一种可能是依靠账户和互联网服务在相对离散的终端上实现数据聚合来转换价值,或者在相对聚合的终端上实现个性化服务增值。

所以,虽然我们在谈论可穿戴设备和硬件的复兴,但其背后仍然是大数据和互联网。

最终,互联网的基因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体现在硬件身上,因此硬件专家和互联网精英之间迫切需要融合和汇聚。

因为这对双方来说都将是一场全新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