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并不乐观,获得关注却难以赢得市场

时间:2024-05-22 15:47:58 科技赋能

在经历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快速成长期后,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据知名机构IDC研究显示,全球可穿戴设备年出货量将超过1万台,是去年的三倍多。

互联网消费者研究中心ZDC的一项调查从用户需求的角度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另一方面,尽管从厂商的角度来看,可穿戴设备掀起了一波热浪,但市场却一直不温不火。

尽管制造商们竭尽全力销售和推广可穿戴设备,但消费者仍然对可穿戴设备心存疑虑。

“可以远远地看,但不要玩”的态度。

尽管可穿戴设备吸引“眼球”,但实际销量并未呈现爆发式增长。

一方面,国内厂商在硬件技术、通信技术、应用等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厂商自身也很难找到强有力的突破点。

如何把握市场发展脉搏,快速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将成为厂商未来在可穿戴市场中排名的关键。

其中,技术创新和细分市场的把握是关键。

  引人注目,但很难赢得市场。

市场上不断涌现新技术、新产品。

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从戴在头颈上、戴在手腕手指上,到戴在身上、戴在脚上等,可以说可穿戴设备已经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部位。

身体。

在智能人机交互技术、人体传感技术、柔性电子技术、先进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宣传造势下,可穿戴设备市场关注度迅速提升。

近日,互联网消费研究中心ZDC对中国IT网民对可穿戴设备的认知、使用和未来购买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受访人群中,拥有智能手环的网民比例占比最高,超过50%;未来网民购买可穿戴设备的意愿集中,首选智能手表,其次是智能手环。

此外,调查数据还显示了网友购买可穿戴设备的可接受价格范围:对于智能手表,超过50%的网友最期待一款价格在万元以下的智能手表,37.3%的网友可以接受人民币价位区间的智能手表。

网民对万元以上智能手表的接受度较低;对于智能手环、臂环等设备,网友的价格预期集中在千元以下。

此外,60%的网民接受万元以下的智能眼镜。

从ZDC的调查数据中不难看出,目前网友对可穿戴设备非常感兴趣。

但从实际数据来看,虽然可穿戴设备已经引起了足够的关注,但整个市场却迟迟没有爆发。

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可穿戴设备与智能硬件发展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设计院信息网络部主任徐志远表示,“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形势是情况不容乐观,仅形成数千万个设备。

据乐观估计,明年市场规模将接近1亿。

“可穿戴设备市场尚未成熟。

IDC最新报告预计,可穿戴设备销量将从1万台增长至超过1.11亿台。

可见,虽然可穿戴领域很难利用眼球经济,但不过,目前国内的可穿戴设备并不像智能手机和电脑那样,其市场还远未成熟。

首先,虽然近年来厂商不断加大对可穿戴设备的研发投入,但总体而言。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市场还停留在概念和实验阶段,真正能够推向市场产生商业效益的产品还很少,而且除了医疗领域的商业模式相对清晰之外,可穿戴应用领域。

其次,在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演变、续航、外观、实用性等方面,大多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改进,但很难提供引人注目的惊喜。

从手环到智能手表,大多功能简单,缺乏实用性,这是阻碍国内可穿戴设备普及的重要因素。

以智能手表为例。

它们的主要功能大多是实现运行计算、导航、遥控摄影等服务。

事实上,这些应用服务已经可以在智能手机上实现。

最后,除了功能上的短板外,智能穿戴设备还存在外观设计不明确、价格定位不明确、安全隐私风险、不同产品之间互操作性差等问题,难以激发用户的使用热情。

  完善这两方面是破局的关键。

可穿戴设备未来的想象空间和市场份额或许是无限的,但最终谁会成为称霸人群的王者,还不得而知。

尽管国内厂商纷纷进入可穿戴设备市场,但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

目前上市的产品还不多,厂家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可穿戴设备普及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是我国传统IT厂商和互联网厂商面临的一大考验。

一方面,厂商需要在产品技术上实现创新和提升,不能仅仅依靠一些外观的改变来实现此类产品的市场化。

制造商应该尝试跳出手机开发模式的圈子,专注于只有可穿戴设备才能做到的领域,或者可穿戴设备相比之下可以做得更好,或者干脆淘汰智能手机。

毕竟就像智能电视、智能家居一样,如果后续产业链不打通,这种模式将很难让用户对可穿戴设备保持长期的热情。

消费者需要的东西没有添加。

产品,而是一个全新的设备。

另一方面,智能终端作为信息交互的客户端载体,是网络的主要入口,成为国际IT巨头在信息化背景下整合自身资源、争夺用户、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产业融合。

因此,厂商不仅需要加强自身技术创新,还需要突破细分。

无论是产品定位细分、创新细分,还是价格细分等,只有牢牢抓住市场,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利润空间。

不可否认,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潜力巨大。

对于背靠国内这个巨大市场的国内厂商来说,在这场排名争夺战中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天时地利人和”,加速抢占市场。

步,这样,未来的发展之路就会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