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重塑了医疗器械领域的产业格局

时间:2024-05-22 15:30:10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成为2017年科技行业的新宠,也是投资界的热门投资。

业界普遍认为,可穿戴设备将成为继电视、PC、手机之后的下一个主流技术。

“第四屏” 据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预测,2019年全球智能手环销量将达到1万个,到2020年,销量将增至1万个。

到2020年,销量可能会超过10,000辆。

销售额将达到1亿美元。

艾瑞咨询预计,2018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市场规模将达到9000万元。

尽管“可穿戴设备”突然进入公众视野,但现实中。

这在医学领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医疗领域的很多产品都是可穿戴设备最成熟的分支,可以追溯到起搏器和心脏支架。

随着“可穿戴设备”概念的深入人心,包莱特、大卫医疗、九安医疗等传统医疗器械巨头正在积极试水物联网意义上的可穿戴设备。

例如,九安医疗开发了连接微信的智能血压计,中国生物开发了手机。

事实上,物联网行业普遍认为,医疗健康领域将成为可穿戴设备的第一个大机会,而可穿戴设备也将重塑医疗器械领域的产业格局。

该行业提出了重大挑战。

未来,诊断、监测、治疗、给药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全面智能化。

总结2019年的投资趋势,今年可穿戴设备的投资越来越集中在医疗健康领域。

3月,移动健康初创公司“37健康”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其产品是血压管家APP。

37健康正在与国内多家血压计厂商合作,尝试打造“软+硬”体系。

商业模式。

咕咚的万元A轮融资也与医疗健康相关。

咕咚的产品包括咕咚社区、咕咚运动APP、手环、蓝牙体重秤等,用户可以通过咕咚的可穿戴设备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

锻炼、睡眠状态,并在云端创建个人健康记录。

除了国内初创企业外,国际电子巨头也在CES上把目光投向了健康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CES使用这些设备。

内部传感器记录用户行走的步数、速度和距离,并计算运动过程中燃烧的卡路里等生理健康数据。

此外,索尼在CES上发布的SmartBand也主打健康。

这款智能手环可以跟踪并记录用户的身体活动数据,例如长途旅行、睡眠、洗澡、骑自行车或步行等。

为什么所有生产可穿戴设备的公司都选择健康作为切入点?一方面,医疗健康问题一直是国人的痛点。

人口老龄化加剧、亚健康人群增多、人口流动性加大,让健康可穿戴设备成为很多中国人的迫切需求。

他们需要远程实时了解家人的健康状况。

情况;另一方面,传统医疗存在诸多缺点和局限性,健康可穿戴设备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市场机会和商业模式。

这些使得健康需求成为可预见的未来可穿戴设备的最大需求。

热门地区。

相比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人人都可以拥有,但不是人人必须拥有的产品,主打健康的可穿戴设备无疑拥有更清晰的定位,更能触及用户的痛点。

尤其是当人们生病或身体不适时,用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健康,有健康需求的可穿戴设备更容易打动用户。

例如,英特尔正在尝试使用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来监测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并收集相关数据与研究人员共享。

过去,很多临床治疗过于主观,因为患者可能会告诉医生,他们的心脏颤抖了几分钟,但实际上颤抖可能只持续几秒钟。

借助智能可穿戴设备,患者和临床医生都可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并实现实时监测。

中国本土制造商也针对特定疾病推出了类似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很多孩子发烧的时候不会表达,但是发烧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针对这样的场景,瑞仁医疗推出了智能体温计。

家长只需将手机贴在孩子腋下即可通过手机实时监测体温。

一旦孩子体温超过报警温度,家长可以在手机上收到提醒。

手机不断记录孩子的体温变化,对医生的诊断也能有很大帮助。

瑞仁医疗联合创始人郑世斌表示,虽然这样的使用场景让这款设备并不适合所有人,但这样的定位让这款产品有了明确的目标用户。

他们目前最大的挑战不是担心没有用户,而是如何让目标用户了解他们的产品。

但不可否认的是,健康可穿戴设备目前仍属于小众产品。

市场尴尬的销售数据给健康可穿戴设备泼了一盆冷水。

最重要的是,很多用户购买设备后,使用率确实不容乐观。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健康可穿戴设备吗?这些设备对我们来说真的有必要吗?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几乎所有健康可穿戴产品都要求极高的数据准确性,但几乎所有厂商都认为数据准确性是目前可穿戴设备最大的问题。

财新报道指出,可穿戴设备需要集成多种传感器,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环境温度传感器等,如果设备与人体有一定距离,保持数据准确性相当困难。

目前传感器受环境影响较大,测量误差较大。

技术是一个很大的瓶颈。

目前的健康可穿戴设备有更多炫酷的成分,但对产品的医疗准确性和专业性要求很低。

更致命的问题是:健康可穿戴设备何时才能走出精英圈,进入大众视野?美国NBC一档电视节目指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让患者自我测量和分析的设备确实对一些慢性疾病有益,但这并不意味着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帮助人们变得健康。

这些设备确实可以推动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但问题是人们经常放弃、丢失或损坏自己的可穿戴设备。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 Endeavor Partners 的数据,大约三分之一的可穿戴设备所有者会在六个月内丢弃它们。

如果你想想减肥食谱,你就会知道,每年书架上都有数百本减肥食谱,但有多少人读完后会关注它们呢?人们往往只是贪图新奇,喜欢新的信息和想法,大多数人都会半途而废。

能坚持下来的,往往都是那些身体本来就很好的人。

目前,Fitbit、Jawbone UP等国外产品虽然受到国内精英人士的青睐,但主要流行于互联网、媒体等小圈子。

大众市场尚未相信此类产品。

一方面,这些产品营销力度不够。

公众对它们缺乏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这些健康可穿戴设备往往只是“锦上添花”。

任何人都可以拥有,但没有人必须拥有。

也许乍一看,他们觉得很好玩,但并没有给用户继续使用它的冲动。

许多生产健康可穿戴设备的初创公司也陷入了社交陷阱。

很多产品都设计了各种挑战赛来吸引用户与朋友一起使用产品,有的甚至提供物质奖励。

智能穿戴设备引入社交,是因为大多数企业希望获取用户活动数据,但产品本身粘性不够,缺乏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他们只能在“朋友PK”之类的概念上做文章。

然而,除了少数深度网民之外,有多少普通消费者会出于社交目的而购买产品呢?健康可穿戴设备不能仅仅满足一小部分人的好奇心和玩乐心,而应该真正解决大众的具体健康需求,真正找到普通消费者的“痛点”,让他们从小事中走出来。

精英圈子。

,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使用体验也是当前健康可穿戴设备的一大问题。

目前,无论何种形式的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大部分功能都依赖于手机,联网、监控、测量等功能都是通过智能手机实现的。

这无疑增加了设备的使用难度。

例如,79元的小米手环可以记录用户全天的活动,并计算步行距离和卡路里消耗。

不过,用户必须每天将手环连接到手机,并使用手机APP查看自己的数据。

这些步骤的加入,让很多贪图新奇的用户放弃了继续使用的想法。

人机交互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越来越直观、直观,而不是相反。

可穿戴设备应该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交互方式,而不是让设备使用起来更加繁琐。

由于云技术和可穿戴设备技术的限制,可穿戴设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手机的配件。

归根结底,健康可穿戴设备要走出精英圈,除了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提升数据质量外,最重要的无疑是真正解决用户的健康需求。

用户之所以坚持使用健康可穿戴设备,是因为有特定的健康需求,而不是被“运动社交”、“云健康”、“软硬件一体化”等小圈子里谈论的概念所打动。

当然,即使是 Fitbit 和 Jawbone 也尚未真正证明其在商业意义上的成功。

健康可穿戴设备在中国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