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准入管理问题相伴

时间:2024-05-22 15:21:38 科技赋能

OFweek可穿戴设备网: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眼镜、智能头带、智能手表、智能鞋、智能衬衫等时尚、炫酷、功能强大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

由于他们能够提供专属、个性化的服务,深受包括军官兵在内的年轻人的喜爱。

然而,这些电子“可穿戴设备”进入军营后,不仅为官兵提供了便捷服务,也给部队安全管理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应引起军队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各个层面。

   时尚可穿戴设备已悄然进入阵营。

自从不久前购买了某型智能眼镜后,陆军第40集团军某旅军士长小方就成了连队的“新闻人物”。

他一戴上时尚酷炫的智能眼镜,就被战友们“围观”,好奇、敬佩、咨询纷纷。

对于小芳的眼镜,连长为难了:说是违规吧,因为规定里确实没有相关要求;说是不违规,但是这个高科技产品无论怎么看都不简单。

最终,指导员只是叮嘱小芳“注意使用时机,不要引起注意”,事情就这么结束了。

绝无巧合。

近日,战士小胡的女友因他训练辛苦而心疼他,送给他一款智能手环,可以记录运动时的脉搏、血压等数据。

小胡可以根据数据调整训练状态和强度。

女友在电话里对他说:“如果我不能在身边关心你,我就用小手链代替吧!”小胡每次训练时都戴着它,这让连队干部摸不着头脑:应该强行没收,以免伤了战士的心;放手吧,这个小手环有蓝牙、GPS定位等功能,万一泄密了怎么办?同样的烦恼也困扰着姜红宇教练。

前不久,连队战??士小朱过生日,家人送了他一款集时间显示、无线网络、摄像头、文字输入和存储等为一体的智能手表。

虽然小朱一再承诺不会戴在手上,但只放在手上。

当作口袋里的一块普通手表来用,但姜红宇还是不敢冒险。

他反复给小朱做思想工作,直到看着他把智能手表送回家,才放下心来。

  拍照、存储、管理的能力与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服装相伴。

这些曾经只在科幻电影中见到的“可穿戴设备”如今已经走进了官兵的日常生活,但它们在带来新鲜便捷的同时,这些设备是否也存在着隐患呢?该大队既没有放任不管,也没有取缔。

而是邀请相关专家、业务部门和基层代表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可穿戴设备’并不是那么简单。

”通信科负责人首先从专业角度分析,“大多需要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支持,存在泄密风险。

“‘可穿戴设备’戴在身上是违反军纪的,即使放在口袋里,大多数都具有WIFI、蓝牙、GPS定位等功能,一旦功能开启,就像一个“隐形炸弹。

”军事科科长补充道,“在敌方特工面前,这些设备是窃取机密的最佳渠道,例如,通过侵入智能眼镜的摄像头,敌方特工可以监视我军的活动。

”有些“可穿戴设备”看似很好,但对于从事特殊职业的士兵来说,长期使用就像引来了“特洛伊木马”。

”保卫科科长尖锐指出,“即使是一个小手环也会被刻字。

详细记录您的健康指数、行为习惯、生活喜好和工作痕迹,只要连接到互联网,这些私人数据就会成为公开的秘密。

”   加强管理、安全保密,谨言慎行。

“新趋势”背后隐患不容小觑 防患于未然是官兵出于好奇而购买和使用“可穿戴设备”,对其功能和隐患了解不多。

为了解问题,该旅特意邀请当地相关公安部门,向官兵讲解装备构造原理、恶意软件攻击等方面,并现场进行技术演示。

“可穿戴设备”不得在训练场等场所使用;在会议室、保密室、训练场等重点地点设置临时储物箱,安装屏蔽装置、探测门、电子狗等设施。

未经许可严禁携带智能设备入境;对官兵“可穿戴设备”进行统一登记管理……此外,他们还对打算购买“可穿戴设备”的官兵进行教育引导,让他们不再胡思乱想;对官兵家属、亲友,重点讲解军队相关管理法规和政策。

泄密的危险让他打消了给官兵送装备的念头。

该旅政委赵力表示,加强可穿戴设备管理得到了广大官兵、家属、亲友的充分理解和认可。

听清楚,看清危害,购买和使用时要谨慎。

  知识普及“可穿戴设备”泛指体积小、重量轻、由用户佩戴和控制、持续运行并与人和计算机交互的计算机设备。

目的是增强人类智力并扩展人类感官。

如今,它主要应用于民用智能终端领域,并开始引领电子消费新热点,衍生出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背心、智能袜子、智能靴子等产品。

当然,“可穿戴设备”也有其发展局限性,例如成本高、隐私容易泄露、电池寿命短等。

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可穿戴设备”很可能会像手机一样成为人们的标配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