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翻三倍背后的秘密!给我们一个理由

时间:2024-05-22 15:18:33 科技赋能

自从Google发布首款智能眼镜以来,可穿戴设备就成为IT行业关注的一大焦点。

此后,随着Apple Watch的发布,市场热情不断升温。

据市场研究公司IDC发布的最新市场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突破1万台,几乎是去年同期(1万台)的三倍。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的快速提升,加上便携性需求的出现以及传感器和电池的改进,可穿戴设备的便携性、云互联等性能优势将日益明显。

因此,毫无疑问,可穿戴设备将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热点。

不过,在此之前,可穿戴设备还需要解决如何成为消费者迫切需要的产品的问题。

否则,出货量的增长或许只能成为厂商的“一厢情愿”。

可穿戴市场正在迎来快速增长期。

IDC近日发布了《全球市场季度可穿戴设备跟踪报告》。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Fitbit、小米和Garmin为全球前三大可穿戴设备制造商。

不过,苹果公司于今年 4 月开始销售 Apple Watch。

因此,当第二季度的数据发布时,苹果将位居榜首。

具体来说,Fitbit的设备出货量为1万台,市场份额为34%。

IDC认为,同时关注休闲和高端市场是Fitbit成功的重要原因。

Fitbit的市场份额比排名第二的小米高出10%。

小米排名第二主要得益于小米手环在中国国内市场的销量。

IDC认为,小米很快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成为Fitbit的有力竞争对手。

与 Fitbit 类似,Garmin 也提供多种可穿戴设备产品。

然而,Garmin的市场份额刚刚超过6%。

三星排名第四。

IDC分析师指出,三星表现不佳主要是因为其Gear设备只能连接某些高端三星智能手机。

可穿戴行业的发展受到手机的限制。

尽管可穿戴市场在数据和产品数量上发展迅猛,但仍然存在着内冷外热的尴尬,尤其是能够实现真正盈利的企业寥寥无几。

而且很少。

究其原因,可穿戴设备目前仍难以摆脱“手机配件”的地位。

尤其是Apple Watch发布后,即使是IT行业的领头羊也很难在这方面做出大的改变,这也将决定可穿戴设备的普及程度。

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可否认,过度依赖智能手机无疑是在迎合手机厂商的生态系统,并将自己定义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这显然不符合可穿戴厂商开放接口的初衷。

厂商要想保证用户体验、激发用户购买欲望,而不是依靠手机做独立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可穿戴设备的电池续航成为厂商急需攻克的问题之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穿戴设备种类繁多,各种产品层出不穷,凸显了厂商在可穿戴产品方面丰富的创新力量。

然而续航瓶颈阻碍了这些产品的普及,最终这些产品只能沦为花瓶的尴尬。

此外,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方向仍在探索中,发展前景仍不明朗。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智能手机虽然还没有进入传统PC增速放缓甚至倒退的局面,但实现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智能手机逐渐进入稳定期,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可穿戴设备将很难承担起移动终端发展的重任。

满足消费者眼前需求,赢得未来。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大致分为手表、手环和眼镜。

大多功能简单,侧重于定位、通讯提醒、身份认证、健康管理、睡眠监测等。

等待。

然而,可穿戴设备的真正困境在于功能性和繁琐性之间的不对称。

越来越少的用户会佩戴手环来查看卡路里、步数和夜间睡眠质量等信息。

越来越少的用户必须使用手环将自己从深度睡眠中唤醒。

解锁手机并选择佩戴手环。

预测分析平台First Insight曾对消费者进行过一项调查。

First Insight 删除了这些设备的商标,并将其提供给参与测试的消费者。

总共测试了 15 款可穿戴设备。

结果显示,只有Nabu Razer智能手环获得了9分的好成绩,这意味着该产品很可能会大卖。

67% 的测试可穿戴设备得分为 5 分或以下,这意味着产品需要改进或可能会失败。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平表示,总体来看,可穿戴设备产品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较高的操作水平才能使用。

如何提高用户的舒适体验,特别是让中老年人像操作电视一样只需按一两个按钮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方面需要很大的改进。

另外,像目前流行的手环一样,如何将数据传输到云端、互联网,技术上还不是很成熟,有点接近信息孤岛的状态。

总之,可穿戴设备要真正渗透大众消费市场,必须要过产品实用性、产业链成熟度、商业模式完善等门槛。

目前整体用户体验并不突出。

也许未来可穿戴设备的突破点将在垂直细分领域。

能否解决细分用户的需求将是关键。

可穿戴设备正在寻找“严格需求”的理由。

据预测,目前全球可穿戴市场规模约为30亿至50亿美元,未来2-3年将增至1亿至1亿美元。

预测数据看起来令人鼓舞,谷歌、三星、苹果等巨头都争相参与,这也给了人们信心。

不过,业界对于目前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现状也存在一些质疑。

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目前可穿戴设备不存在技术障碍,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几个。

一是一些可穿戴设备为了功能而牺牲美观。

例如,现在智能手表的部件经过特殊设计,导致手表边框过大。

不过,据说苹果聘请了来自时尚和奢侈品行业的专业设计师,希望将可穿戴产品变成时尚产品。

二是可穿戴设备厂商还没有找到让人们接受的理由。

只有设备的功能更多了,它才能真正腾飞。

例如,设备不仅可以告诉你睡了多长时间、晚上动了多少次,还可以提供改善睡眠习惯的建议。

只有这样,才会更加实用,人们才会愿意为它买单。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平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说,可穿戴设备产品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较高的操作水平才能使用。

如何提高用户的舒适体验,特别是让中老年人像操作电视一样只需按一两个按钮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方面需要很大的改进。

另外,像目前流行的手环一样,如何将数据传输到云端、互联网上,技术上还不是很成熟,有点接近信息孤岛的状态。

“从产品设计理念、外观到运营模式,美国都比中国成熟。

但中国作为电子设备制造大国,也有自己的优势。

”智诚中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元飞表示,从数据采集、加工等后期各类增值服务来看,中外“处于同一阶段”。

因为可穿戴电子设备归根结底只是一个数据采集终端,只起到数据采集的功能。

至于收集后的数据如何使用,各国都在摸索,都不是很成熟。

对于未来的市场前景,赵平认为,可穿戴电子设备未来的发展将涉及广泛的领域。

例如,谷歌眼镜收集的数据越完整,对现实的模拟就越真实,可以帮助盲人导航。

“可穿戴电子设备不像智能手机、电视那样有标准的产品形态。

它们非常复杂,包括手表、手环、鞋子、衣服、帽子等,每种形态都有十几个。

制造商存在,而且市场空间巨大。

”陈元飞表示,对于健康、运动以及一些特殊行业的人们来说,类似的产品将会有迫切的需求。

当然,用户的习惯仍然需要教育和培养。

国内厂商不要急功近利,而应该努力做好产品,做好后续服务,这样才能发展成为长久的产业。

随着果壳手表、咕咚手环、康康血压计等可穿戴设备的陆续发布,中国企业正在快速参与可穿戴设备的研发。

可穿戴设备的热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

他们在进行技术研发的同时,也在开发专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目前,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呼声不断高涨,专利申请数量将不断增加。

目前,可穿戴设备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全球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研发水平相差不大,目前还没有出现“杀手级”的可穿戴产品。

中国企业要想在可穿戴设备领域脱颖而出,除了专利布局外,还需要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努力掌握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技术和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