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移动支付的发展将延伸到两个方面:硬件方面,以小额“轻支付”为特征的NFC芯片不仅大量集成在智能手机上,而且可穿戴设备也有望成为更合适的载体。
软件方面,随着HCE、Token、TEE等创新技术的出现,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有望进一步推动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
可穿戴支付超越智能手机。
国际公司苹果、谷歌、万事达、Visa,国内公司阿里巴巴、小米、握奇、银联、电信运营商等都在移动支付领域展开竞争,希望在这个新兴市场获得更多收益。
份额很大。
但相比智能手机,体积更小、价格更便宜、生物识别特征更明显、更适合特定场景的可穿戴设备有望成为更适合“移动支付”的载体。
在近日举行的“世界IC卡高峰论坛暨移动支付趋势大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化研究所所长李晓峰指出:“可穿戴设备与移动支付的结合有望推动移动支付的进一步发展。
”北京握奇数据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通信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楚也表示:“可穿戴设备给移动支付带来了更大的便利。
单就支付而言,可穿戴设备更加省时、省心。
” “可穿戴设备大多以便携式配件的形式存在,具有一定的计算功能,可以与手机和各种终端连接。
产品形态多样,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鞋、智能服装等,该功能兼容移动支付多样化的支付应用环境。
“目前影响移动支付命运的最大问题是习惯于现金支付的消费者能否感受到真正的便利。
通过智能手机支付显然很难促使消费者放弃现金或刷卡支付的习惯。
通过可穿戴设备进行支付似乎更加便捷,尤其是可穿戴设备的大数据采集将更有利于个人与机构之间的连接。
未来可穿戴设备有望发展出更多的应用场景。
将其简化为一点,将极大改善支付体验。
如果穿戴式支付足够便捷,有望刺激更多消费者购买穿戴式设备,从而推动移动支付进一步普及。
”张楚进一步指出。
看好市场前景,一些厂商已经开始尝试。
近期推出了首款付费智能手表Sharkey,可通过蓝牙与Android、iOS移动终端连接使用,支持公交、地铁刷卡,也可在支持一卡通的商户进行消费。
支付宝也参与了小米手环的研发。
推出的手环本身就是一个人的ID(身份)。
它在手环和手机之间采用行业标准的AES位加密蓝牙通信来验证手环的有效性和唯一性。
这样就可以验证用户的身份。
佩戴手环进行手机支付时,无需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支付。
据悉,下一代小米手环将具备独立的移动支付功能。
国际厂商方面,苹果的Apple Watch、微软Band、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Pebble智能手表等都具备移动支付功能。
HCE、Token、TEE的综合应用安全始终是移动支付必须克服的一道坎。
但由于基于NFC的小额移动支付技术产业链环节众多,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完整的生态环境让消费者获得理想的消费体验。
导致市场发展缓慢,目前国内尚未大规模应用。
但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以HCE、Token、TEE为代表的安全加密技术。
它们要么由 Google、ARM 等大公司推出,要么得到 EMVCo 组织的支持。
他们使用软件加密或模拟安全模块来解决移动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在减少产业链环节的同时,有望给移动支付行业带来新的活力。
据恩智浦半导体大中华区智能识别业务高级解决方案顾问刘鑫介绍,主机卡模拟技术(HCE)是谷歌在Android 4.4操作系统中推出的一项新功能。
其目的是启用 NFC 功能。
没有eSE芯片的手机也可以实现安全的移动支付。
对于终端厂商来说,HCE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为应用提供独立的、轻量级的客户端解决方案。
降低成本的同时,产业链也缩短了。
支付通证化Token规范是EMVCo于2018年在官网公布的,其目的是在支付数据传输过程中对敏感数据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即使中途被截获,其原始信息也不会被窃取,以曲线方式解决终端安全问题。
TEE解决方案最早出现于2008年,随后被ARM以更合理的方式重新提出,并命名为TEE安全操作系统。
自2008年起,GP起草制定了相关TEE规范和标准。
国内外许多芯片、卡、安全等公司都在着手TEE平台的研发。
虽然上述三项技术真正进入快速成长期仅两年左右,但由于它们基于银行IC卡迁移技术和智能终端核心技术,其产业环境、应用兼容性、安全体系、测试认证等行业基础生态已经建立并得到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
商业银行等应用方接受度较高,用户体验过渡会相对平稳。
这将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极具竞争力的移动支付技术体系。
“这三者的技术方案有望结合起来,我们看好三者的结合使用。
比如手机基于TEE,即HCE技术来模拟一张卡,在传输时使用令牌化技术三种技术可以相互配合,不同的手机可以使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
”张楚说。
安全性的增强有望进一步增加移动支付的应用。
“目前工行、建行等各大银行都推出了基于HCE的产品,HCE将是下一阶段银行的主要发展方向。
只要手机具备NFC功能并且升级到Andorid 4.4或者以上,它可以做 HCE。
”张楚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