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来火爆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却不得不遭遇现实的尴尬。
“概念热,市场热,出货量少。
”一位企业家向记者如此总结。
艾媒咨询CEO张毅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可穿戴设备普遍处于“尝鲜阶段”而非“解决问题”阶段,需要寻找更多“落地点”。
他预计,未来2到3年,可穿戴设备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设备问题,还有生态整合问题和商业问题。
映趣科技于今年8月8日刚刚发布了inWatch智能手表,目前已经结束了inWatch One智能手表第一轮1万台的销售,其第二款产品inWatch BT也即将上市。
这款售价1万元的inWatch One智能手表除了拨打电话、收发短信外,还支持拍照、蓝牙、导航定位、收集用户身体信息等功能,还可以通过语音输入操作。
但它只有 10,000 个像素和 mAh 电池。
正常使用时间为13小时,蓝牙、WiFi下续航时间为3小时。
Inqu科技官方数据显示,产品发布8天内,inWatch One已被预订。
“从购买人群来看,大部分都是早期采用者,也就是爱好者。
”映趣科技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尝鲜、炫耀后,缺乏真正实用的功能。
“剩下的不多了。
”6月17日,上海国科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科电子”)发布“预见革命”智能手表产品geakwatch,内置WiFi、GPS、FM调频、蓝牙、电源等功能。
“加速度、地磁感应、温度感应等七种传感器芯片,主要功能包括计步、睡眠管理、遥控手机拍照、语音记事等。
”果客网首席营销官李涛告诉记者。
昨天,“智能手表并不能替代智能手机。
两者应该相辅相成。
“我们希望建立一个智能穿戴设备的生态系统,未来我们会从应用开始。
”李涛表示,新国科手表市场可以开发和下载大量的应用软件。
“我们还和腾讯合作,新浪微博和墨迹天气共同开发更适合手表的应用。
我们的目标是明年推出智能手表应用程序。
”但前述映趣科技人士认为,“目前整个智能手表的出货量很少,智能手表从硬件生态到软件生态的建立还需要时间。
这个时间至少是一年半了。
咕咚手环是一款基于百度云开发的便携式可穿戴设备,与智能手环“Jawboneup”类似,具有“运动状态提醒”、“睡眠监测”、“智能静音唤醒”等功能,但价格低于后者。
虽然有业内人士称,咕咚的月销量在1万条左右,而且咕咚手环已经缺货,但截至昨日记者看到。
在天猫咕咚旗舰店,其咕咚小Pro3D计步手表月销量仅为10台,而糖果计步器月销量仅为18台,市场的冷遇并没有浇灭人们的热情。
“我听深圳的朋友说,现在深圳平均每个月有3款Android手机手表,我觉得这个数据有点夸张,可能还达不到50款。
”可用的。
”映趣科技联合创始人李昂表示。
但由于电池续航和屏幕尺寸等原因,能够适配智能手表的应用非常少,对于开发者来说,开发动力不足,难以调动积极性唱吧CEO陈华表示,他对于智能手表作为移动终端“非常不看好”,他认为“手表是已经被历史淘汰的东西,没有理由再被捡起来”。
为了看起来酷,或者为了高端人士彰显自己的身份,手表功能没有太大的改进空间,除了计步之外没有特别好的应用方法,在手表上阅读短信和电子邮件非常不方便。
”一位投资可穿戴设备的投资者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可穿戴设备蜂拥而至,但这是市场竞争的正常现象。
一定时期内会出现自然淘汰,而且从大趋势来看,投资者对可穿戴设备还是非常看好的。
“至于目前的这些设备是否真正受到用户欢迎,产品诉求是否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目前看来并不一定是完美的。
“可穿戴设备一方面取决于创新程度,更重要的是是否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以手链为例。
国外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养成了日常跑步的习惯,因此手环计步的需求更大。
然而,在中国,计步只是少数人的习惯。
做手环的五金企业家考虑到了中国人生活习惯的需求。
他认为,“就像小米做硬件一样,可穿戴设备也必须想清楚用户的根本需求。
”比如,如何找到用户痛点,创造性地满足用户需求,将产品和服务最大化,以及如何为用户创造产品的独特性,仍然是国产可穿戴设备需要弥补的领域。
“在艾媒咨询CEO张毅看来,可穿戴设备概念火爆但销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是目前的产品没有明确解决用户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二个原因是“缺乏”的实施和生态系统的构建。
“以移动医疗为例。
移动医疗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将可穿戴设备与移动互联网、线下医疗系统结合起来。
可穿戴设备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
这就好比单独生产汽车轮胎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与整体汽车和交通状况结合起来才有意义。
”此外,张毅认为,消费者不买账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芯片处理能力的限制,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心脏”还不够完整,不够智能。
他预计,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将在解决了“新鲜”问题,下一步就是如何利用人群和服务为硬件终端寻找更多“落地点”。
待解决。
生态整合问题和商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