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在高交会上“失败”,深圳本土品牌如何突围?

时间:2024-05-22 15:08:37 科技赋能

高交会深度/互动年被业界普遍认为是“智能穿戴技术年”,而在今年的高交会上,新设立的智能穿戴设备开发区位于1号,面积最大、综合实力最强。

不,IT 大厅。

不过,虽然深圳早已掀起了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热潮,但南都记者发现,展出的可穿戴设备并没有给观众带来太多惊喜。

深圳本土品牌如何在强者林立的可穿戴设备领域突围,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机遇  产业链高度集中,官方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深圳作为一座拥有得天独厚的五金产业资源的城市,已初步形成了创客团队、小微企业、上市公司的梯队。

一方面,酷派、中兴、华为等巨头设备厂商相应推出手环、手表等可穿戴设备,麦凯科技、西莓科技、映趣科技等新兴企业致力于打造独特创新的可穿戴产品。

,瞄准中高端市场。

另一方面,涌现出一大批由山寨手机厂商转型而来的小型设备厂商,主要以生产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为主。

到目前为止,深圳可能有数千家“可穿戴”公司。

由于工业基础好、发展早,企业数量全国最多。

其中,小微企业数量约占80%。

张国新表示,深圳独特的“方案提供商+代工”模式,高度集中围绕电子产品生产全流程涉及的设计、手板、制模、打样、生产、封装的全产业链,大大缩短了从产品到产品的时间。

设计和开发发布。

货物上市的时间。

同时,深圳在精密加工领域也具有全球优势。

其高效的制造能力和丰富的产业环境资源吸引了以产品设计为驱动的国外创业团队,能够快速将大量解决方案转化为最终产品。

另外,深圳离市场很近,对用户和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圳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

更好的消息是,深圳官方正在加大对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支持力度。

11月11日,深圳市经济贸易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第一批可穿戴设备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

该计划将为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提供每项1万元以下的专项资金。

正如深圳微纳研究院总结的那样,现在只是可穿戴设备的“小时代”,“大时代”还没有到来。

现状  同质化竞争激烈,品类单一。

本届高交会1号馆可穿戴专区基本聚集了深圳最优秀的可穿戴设备创业企业。

其中,既有映趣科技、友美通讯、少银科技等长期致力于可穿戴设备的科技公司,也有打造跨界的老牌传媒集团深圳广电集团。

智能手环产品“Uban”。

不过,南都记者走访后并未发现深圳龙头通信企业华为和中兴通讯。

虽然今年两家公司都推出了智能手环产品,但前者今年发布了首款智能手环产品——荣耀手环和玩玩手环。

Ring,后者也在香港悄然发布了旗下首款智能手环G randBand。

与华为、中兴一样,虽然参展的本土企业不少,但展品主要集中在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而且功能基本相同,都是提供常规的运动监测和健康安全防护服务。

深圳市微纳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所所长张国新指出,目前深圳本土可穿戴设备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大部分企业都在做手环、手表领域的产品。

据不完全调查,深圳从事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研发的企业不止一家,但受消费者欢迎的智能眼镜、智能头盔等产品却不多。

  山寨严重,互联网投资不活跃。

深圳友美通讯科技是一家老牌公司,曾为飞利浦提供手机代工。

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开始打造自有品牌的可穿戴智能设备。

在本届高交会上,该公司推出了一款针对老年人的智能救援可穿戴设备。

该救援装置类似于血压机大小,安装在老年人的腰部。

只要检测到滑倒等意外危急情况,数据就会立即传输到云端。

如果确认发生紧急情况,救援设备可以自动向连接系统的老人和儿童发出警报,还可以直接在儿童的手机应用程序上显示跌倒的位置。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老人智能救助的健康管理系统。

”公司创始人施华透露。

除了连接客户之外,公司的数据云还连接专业保险公司、在线医疗资源、医疗急救系统和社区物业。

和其他资源。

不过,虽然这家公司总部位于深圳,但最先落地的却是上海。

石华透露,主要原因是上海已经明显老龄化,官员们开始尝试智慧养老,并注意到这些可穿戴设备可以发挥的作用。

“其实,作为深圳的一家可穿戴设备创业公司,我感觉深圳的创业环境并不是很理想。

”该公司CEO邵国光直言。

首先,与北京互联网企业聚集相比,深圳互联网投资情况并不十分理想。

不活跃,资本太暴利,看不清这个行业未来的前景,但对于研发型企业来说,早期投入需要大量资金。

其次,盗版猖獗,山寨模仿十分严重。

然而,现行法律并不能有效保护知识产权。

公司花费大量资金建立自己的社区。

事实上,他们也得用这种方式来设置壁垒。

第三,与上海相比,深圳的官方思维还没有上升到互联网思维的层面,没有意识到这个行业未来可能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没有在变化之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作为活跃资本,长期以来,人才供给以及连接上下游产业链的物流网络还存在或大或小的缺陷。

  后台云数据算法有待完善。

据美国知名智能可穿戴设备品牌Fitbit介绍,国产可穿戴设备要想取得突破,就必须能够建立一套完整的后台云数据,可以不断更新、不断完善。

其自身的算法为用户提供科学可靠的信息和服务,让用户在社区中有良好的体验,并通过与保健食品公司、保险公司的联动实现盈利。

该公司负责人透露,目前国内一些可穿戴设备创业者心态充满浮躁,甚至提前透支整个市场的红利预期。

“一些供应商直接购买尚未完善的算法并以非常低的价格使用。

”产品推出的成本很高,虽然可以获得海量数据,但云不足以支持数据并改进产品,然后这些用户的数据将被直接出售。

”邵国光显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就像当年小米手机的野蛮生长一样,国产智能可穿戴设备虽然在软件方面已经追赶欧美,但已经赶超了。

有了自己的数据云雏形,只要能够捕捉数据,进一步完善数据分析,细分市场,就能够在垂直领域更深入地发展。

  挑战:缺乏。

基础技术、价格战陷入恶性循环 深圳微纳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在本次高交会上展示了整套可穿戴设备产业链。

创新委对深圳可穿戴设备市场进行深入调研。

“由于缺乏基础技术支撑,深圳在新型传感器的研究,特别是MEMS传感器的研发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外企业。

深圳企业在可穿戴设备的传感和处理芯片领域经常遭遇功耗过高和通信问题。

距离短、通讯不稳定等。

”张国新指出,核心技术的制约,导致深圳企业开发创新型可穿戴电子产品困难重重,无法实现更多功能创新,亟待取得进展在这些方向上有所突破。

深圳微纳研究院认为,目前深圳可穿戴设备企业仍采取与智能手机行业发展一致的跟进策略,快速推出国际明星产品的低价版本,通过价格竞争实现盈利。

这将给深圳可穿戴设备产业保持发展潜力及其稳步发展带来隐患。

由于可穿戴设备更新换代非常快,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在快速迭代,留给后续产品生存的时间所剩无几。

跟进策略导致大型中小企业陷入同类竞争的泥潭,导致行业在起步阶段打响价格战,无法享受产品的高毛利。

通过规模效应分摊研发成本,导致产品毛利和企业效率低下。

水平低,没有资金投入新产品创新和新的先进技术,导致企业陷入低水平竞争的恶性循环。

深圳微纳研究院分析,形成这样的怪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搞系统级创新需要长期、大量的前期投入,而深圳大部分民营企业无法支撑高额研发投入;深圳在传感器、芯片等领域,从事核心技术领域研发、生产的企业数量较少;可穿戴设备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创新产业,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而深圳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

在其他城市,当地相关技术领域的人才数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