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柏林IFA贸易展的临近,传闻搭载Android Wear的智能手表将迎来爆发,其中几款来自国内手机厂商的可穿戴新品有望成为IFA 的主角。
自今年3月华为在MWC上发布Huawei Watch以来,联想、中兴、TCL、华硕等都推出了搭载Android Wear的智能手表。
在三星、LG等试图逃离Android的同时,国内手机厂商在可穿戴设备上再次向谷歌聚集。
尽管Android Wear已推出17个月,但Android智能手表在销量方面仍难以与苹果和三星的同类产品相抗衡。
国内手机厂商此时频频向谷歌示好,这或许表明他们在可穿戴领域另有打算。
。
Android Wear仍然是最合适的选择。
尽管三星将可穿戴设备的未来押注于自家的 Tizen,但 LG 也在尝试挖掘 Web OS 在可穿戴设备中的潜力。
与此同时,ticwear、Duwear、TOS等基于Android的智能手表也出现在国内。
系统。
但综合考虑多种因素,Android Wear仍然是国内手机厂商最合适的选择。
首先,现阶段的可穿戴设备仍处于“尝鲜”水平。
大多数智能手表的购买者都是数码爱好者。
当产品设计紧密匹配时,应用数量就成为用户用脚投票的主要因素。
在今年的谷歌I/O大会上,谷歌公开表示,目前Android Wear应用商店中有超过100款应用。
但基于Android开发的操作系统如ticwear甚至Tizen都在应用的丰富性上受到限制,不得不依赖兼容的Android Wear应用来弥补不足,在用户体验上稍显逊色。
其次,相比自己开发智能手表系统,Android Wear大大降低了智能手表的准入门槛。
正如 Strategy Analytics 分析师 Neil Mawston 所说:“Apple Watch 显然提高了全球智能手表行业的标准,现在轮到三星等竞争对手做出回应了。
”在智能手表市场上,国内手机厂商的竞争对手不仅有三星和苹果,还有很多在手表行业久负盛名的传统厂商,也早已开始探索智能手表。
与Duwear、ticwear等操作系统相比,Android Wear拥有更深厚的用户基础,使用门槛也降低了不少。
就连 LG 也陷入了 Android Wear 和自家智能手表 WebOS 之间的困境。
第三,智能手表被认为是手腕上的一场革命。
除了系统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外观了。
从目前市面上的安卓智能手表来看,配置都差不多,这也反映出了智能硬件部件的乏善可陈的现状。
国内厂商本身在研发方面存在短板。
外观设计需要创新的同时,如果在软件上也需要进行大量的优化和适配工作,无疑会影响产品的开发周期。
在智能手表大规模爆发之前,很少有厂商愿意追随三星的脚步。
毕竟软件一直是国产手机厂商的硬伤。
一向喜欢“稍后出击”的国产手机厂商,这次依然选择观望。
古代兵法强调:先谋后动;知止才会有收获。
国内手机厂商深知这个道理。
谷歌的三款游戏,国内厂商黄鹂后来创造了在手机领域占有80%市场份额的Android。
由于过度开源,没有达到谷歌既定的预期,因此谷歌收紧了对Android的控制,不允许定制。
Android Wear 就是其中之一。
三星选择了逃离,国内厂商则选择了观望。
现在谷歌面临着三场比赛,这也给坚守Android的硬件厂商带来了希望。
首先是谷歌和苹果之间的博弈。
谷歌在智能硬件领域起步较早,但姗姗来迟。
Google Glass的进展缓慢而混乱,Android Wear也未能顺利进行。
IDC预计Apple Watch第二季度销量将达到1万台,市场份额排名第二。
MOTO等明星产品的Android智能手表并未上榜,这让谷歌感到尴尬。
此外,对于智能手表将如何发展,也没有人有明确的方向。
Android Wear 已经向 Apple Watch 学习,谷歌也已经投降了。
其次,谷歌和Android之间的竞争。
也许这样说会产生歧义,但事实就是如此。
开源的Android让开发者有可能跳过谷歌自主研发的智能手表操作系统,而且一些国产产品在系统交互和电池续航方面比Android Wear有很多优势。
国外CM正试图摆脱谷歌的控制,而阿里巴巴的Yun OS已经演变成一个独立的操作系统。
现在Android就像一支冷箭射向它的“兄弟”Android Wear,这可能会让谷歌后悔自己的错误。
而即便谷歌再次收紧对Android的控制,也不知道在智能手表领域会诞生多少个Yun OS。
第三,谷歌与硬件厂商的竞争。
华为不止一次抱怨Android Wear不够开放,导致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化越来越小。
如今,Android智能手表设备销量不佳,硬件厂商对产品开发存在诸多顾虑。
谷歌面临的压力远远大于硬件制造商。
以国内市场为例,谷歌服务已经成为Android Wear在国内销售的绊脚石。
未来,谷歌服务很可能被淘汰,与三星、苹果等争夺中国市场。
Android Wear的开放只是时间问题。
即使谷歌太顽固,替代系统在中国也已经出现,手机厂商很容易复制Android的智能手表系统。
可见,在这三款游戏中,谷歌的妥协将重蹈Android的覆辙。
如果它不妥协,很可能会错过可穿戴领域的半壁江山。
手机厂商很清楚谷歌的处境,也许这个结局在Android Wear发布时就已经注定了。
谷歌犹豫不决,而手机制造商雄心勃勃。
他们觊觎的是智能硬件的未来,而谷歌只是他们之间的一座桥梁。
然而,中国有句古话,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如果继续盲目地在智能硬件领域趁势炒作,国产手机厂商最终将错失可穿戴潮流。
此外,三星的警惕也不无道理。
谷歌更像是一头温顺的狼。
它会根据情况做出妥协,但危险始终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