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鑫)什么是可穿戴设备?在许多消费者还没弄清楚这是什么之前,各大品牌和数字城市就已经在各地为可穿戴设备做广告,制造了大量的炒作。
反观我们身边的数字“大师”,说到可穿戴设备,或许可以说是条理清晰、逻辑清晰,但真正使用的人却并不多。
很多消费者质疑:可穿戴设备是否更多的是一个概念、肤浅、难以融入人们的生活?近日,记者从钦州赛格数码城一位业内人士处获悉,国内一家一直生产手机产品的知名厂商于上月底发布了该品牌史上首款可穿戴设备。
该产品名为“米环”。
据记者了解,这款“计环”可以追踪睡眠、步数等多项与健康相关的数据,还可以用作身份验证器或解锁配对的同品牌智能手机。
该人士告诉记者,在钦州市,“米环”尚未有货,但不少年轻消费者已前来询问。
据悉,去年谷歌眼镜的出现让智能可穿戴设备开始流行。
三星、索尼、盛大果科、酷派、TCL、金立、小米等国内外厂商都在竞相推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一系列炫酷产品。
一时间,各品牌的可穿戴设备席卷数码家电城。
记者在淘宝上输入“可穿戴设备”四个字,搜索结果显示,京东上也有一款产品。
可穿戴设备销售情况如何?记者走访北海、钦州部分家电数码卖场了解到,可穿戴数码产品的销售并不像宣传的那么“光鲜亮丽”。
三星、索尼智能手表的零售价都在100元左右,网上有的甚至低至100元。
价格不算太高,但实际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多位经营数码产品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很多智能电子手表基本上都是智能手机的配件。
它们的大部分功能是显示和调用。
它们相当于手机的一个子单元,并没有完全脱离手机成为手机。
作为一款独立的智能终端产品,“这个功能与千元左右的价格不匹配,所以销量不好。
”对于智能手环等可穿戴智能产品,不少用户表示概念重于实用性。
某自行车队队员李先生表示,由于自己平时喜欢晚上骑自行车,所以购买了一款带有夜光功能的智能手环。
记者观察到,李先生的手环只是一块显示屏加一个传感器,附上一块电池,然后与后台应用软件配合。
只要手臂运动,就会被解读为运动状态,如果手臂不动,就会被解读为睡眠状态。
。
“其实不太准确,需要手臂运动幅度大才可以读取。
但骑自行车这样的运动,手臂运动幅度不大,所以现在我基本上只是把它当作手表来用。
”检查一下时间。
”李先生表示,这么纯概念的产品卖几百元确实不值得。
在网上商城购买智能手环的消费者“jd光英钟”介绍了自己的使用体验:“可以连接。
”手机通话流畅,但没有电池状态显示,且功能比较简单。
“当它没有连接APP时,连时间都无法调节。
”对此,经营数码产品的小鲁表示,目前国内市场的智能手环确实概念性大于实用性,很多产品可能只是不少业内人士分析,智能穿戴设备的大规模发展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和应用软件。
显然目前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这是可穿戴设备市场接受度较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