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市场的热圈与外界的寒冷被三大症状困住

时间:2024-05-22 14:45:25 科技赋能

2018年8月24日凌晨美国旧金山湾区发生6级地震。

无线设备制造商Bone利用当前流行的智能手环,收集了数千名用户在地震期间的健康信息,并发送给其数据分析部门进行分析。

时间穿越到2018年4月24日,中国苹果粉丝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等待购买期待已久的Apple Watch。

这款手表可以测量佩戴者的心率,其相应的软件还可以监测佩戴者的活动。

健康)状况。

据研究公司IDC统计,去年共售出1万台可穿戴设备,其中大部分是佩戴在手腕上的设备。

此外,智能眼镜、智能头盔、定位鞋、智能婴儿服等可穿戴设备也相继出现。

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市场背后,中国可穿戴市场却频频出现问题:数据难以嫁接到服务、用户粘性不高、产业链过长……现在,“大家都在观望Apple Watch能否做到”。

引爆市场,最期待的是可穿戴和医疗健康。

”场景的深度融合和移动支付的发展。

”多位业内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

症状一:“伪情报”导致用户流失。

“圈内热、圈外冷”几乎是业内人士对可穿戴设备最大的抱怨。

《智能可穿戴市场白皮书完整报告》(以下简称《可穿戴白皮书》)显示,智能穿戴设备认知率可达54.6%,但使用率仅为2.9%,用户认知到购买的转化率仅为5.3%。

一位专家、一家老年检测可穿戴设备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该公司历时两年研发的产品目前销量不超过百台。

而这几乎是目前这类创业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

可穿戴产品卖不出去的原因很简单。

“没有数据支撑,可穿戴设备最多只是玩具。

”戈壁投资合伙人徐晨告诉南都记者,硬件只是可穿戴设备整个流程中的一小部分。

只有聚焦用户的具体需求,我们才能在服务模式上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最初,可穿戴设备吸引用户测量各种身体体征,例如行走路线、计步功能、睡眠检测等,并将其呈现为数据。

但用户佩戴一段时间后,发现了很多问题:左右手的监测数据不一样;不同设备测得的数据也不同;每天的数据都差不多,几乎没有实用价值。

此类产品被业内人士调侃为“伪智能”。

例如,传感器可以与数据收集的有效性相关。

但纵观国内很多可穿戴设备,它们在传感器方面做得并不好。

晶林投资总经理唐国平向南都记者举了一个例子。

结果,“42%的手环用户不再使用该产品。

近一半的流失用户是在一个月内流失的,三个月内流失的用户比例高达86.9%”。

《可穿戴白皮书》写道。

症状二:可穿戴设备的“颜值”太低。

在这个“颜值”盛行的时代,“相比我们传统的IT产品,可穿戴设备多了一个时尚元素,这是我们过去很多工程师所不具备的。

这是一个挑战。

”天使投资人王立杰告诉南都记者,可穿戴设备的工业设计和系统集成,包括厚度、重量、能耗、安全性、易用性,甚至材料和皮肤接触友好性,都存在挑战。

根据研究公司IDC提供的数据,去年共售出1万个可穿戴设备,其中大部分是佩戴在手腕上的,例如目前流行的智能手环一般都是由记忆橡胶制成的,但当你开始佩戴产品时。

“你会发现橡胶可穿戴产品可以出现在健身房中,但它们并不适合你的身体。

” “鸡尾酒会。

”IT潮人肖钟告诉南都记者。

换句话来说,“可穿戴设备更注重消费电子的概念。

“行业的竞争就是品牌营销,需要投入。

”唐国平进一步分析道,已经有这么多巨头进入这个行业,中小型创业者想要突破是非常困难的。

事实上,即使是微软营销高管克里斯·卡珀塞拉承认,微软的营销无法与苹果竞争,“他们(指苹果)可以将所有产品营销预算集中在极少数产品上,因为他们开发产品的理念是所有产品都可以协同工作,将营销功能集成到产品中,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营销模式。

”卡波塞拉在本周的微软融合大会上说道。

例如,Apple Watch将于2020年4月24日在中国上市,这款手表需要与iPhone 5或后续产品配合使用,否则只能发挥极其有限的作用。

然而,Apple Watch并不是iPhone的简单延伸。

它的开放平台可以安装很多APP,包括可以开门的SPG、可以办理登机手续的美国航空、可以叫出租车的Uber等等。

相反,苹果推荐的这些Apple Watch应用程序也在自己的新闻稿中宣传Apple Watch。

症状三:产业链过长。

这是一个信号。

可穿戴市场难以打造爆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链太长。

“它跨越了生产、销售、软件、硬件。

对于以前从事软件的企业来说,投身于硬件生产、销售流程、渠道、用户反馈等领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而对于拥有硬件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背景下,软件的叠加性和可更新性也是难以跨越的门槛。

”徐晨向南都记者分析道。

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快速增长且繁荣的市场。

苏图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我国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6000万元,2020年将突破1亿元。

埃森哲调查显示,智能手表、智能穿戴设备三类产品:可穿戴健身监测器和可穿戴健康设备发现,虽然受访者在未来12个月内对可穿戴设备的购买意向相对平稳,但从五年来看,他们的购买意向相当强烈。

因此,现在“大家都在观望Apple Watch能否引爆市场,最期待的是可穿戴设备与医疗健康场景的深度融合,以及移动支付的发展。

”多位业内企业家告诉南都记者,Apple Watch推出时,苹果公司还推出了一款新的医疗应用ResearchKit,内置NFC支付芯片。

深耕这个垂直领域应该是行业的发展方向。

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也更倾向于投资与医疗领域深度融合的可穿戴公司。

不过,“黑马在这个领域创业很难,与其打造全产业链、打造品牌,不如抓住生物传感器核心技术,深度开发。

如果花太多精力如果建立品牌,就会拖累公司。

”唐国平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