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CCS Insight、腾讯ISUX三大研究机构的数据不断向市场揭示一个重要信息:可穿戴设备发展越来越快。
ID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今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较去年的1万台增长0.6%; CCS Insight最新报告《—年全球可穿戴设备预测》预测,每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0,000台。
2.45亿个;而腾讯ISUX发布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白皮书》则表明可穿戴设备正在越来越深入消费者的心中。
与许多电子产品的发展类似,中国正在成为可穿戴设备消费的主要市场。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上游芯片设计、操作系统研发等核心技术方面仍面临巨大困难,这也带动了可穿戴设备的发展。
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了一个致命的缺点——精度差。
在这个缺点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之前,我国整个可穿戴设备产业链还处于进化阶段。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进入了快速时期。
近年来,可穿戴设备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
我们经常可以在办公室、街道、公园等地方看到人们穿着它们。
那么现在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情况如何呢?它已获得广泛的流行吗?近期三大机构的研究数据或许可以让我们对可穿戴市场的发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IDC近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今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比去年的1万台增长0.6%。
其中,制造商数量的增加、设备类型的增加、用户体验的改善以及价格的下降是全球可穿戴设备增长的主要原因。
同时,IDC还预测,到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亿台,年复合增长率为22.9%。
CCS Insight的研究数据似乎更加看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前景。
根据其最新的可穿戴技术报告《—年全球可穿戴设备预测》,预计今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2.45亿台,比IDC的数据多出近万台。
CCS预计,到今年年底,可穿戴设备总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
前两家研究机构根据数量来预测可穿戴设备的爆发势头,而腾讯ISUX则根据消费者的心理接受程度来做出判断。
不久前腾讯ISUX发布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白皮书》中有很多数据值得关注。
腾讯ISUX主要从QQ用户中抽取样本,其中一半以上对“智能手表”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而后续数据显示,2019年11月至2019年5月,中国网民可穿戴设备渗透率从2.9%提升至8.4%,其中手环渗透率达到4.6%,明显高于智能手表的3.1% 。
运动相机为 % 和 0.7%。
业内专家指出,全球可穿戴市场正进入爆发期,而随着我国政策和资本市场双向青睐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未来将成为一座巨大的金矿。
厂商们齐聚一堂,深耕可穿戴设备市场。
亿市场。
可穿戴设备的“不准确性”是一个制约因素。
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光离开可穿戴设备的辉煌前景,放眼当下,就会发现整个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
几乎每一款可穿戴设备都配备了记录与人体相关的各种数据的功能,比如睡眠、心率、运动水平等,而且每次有新的可穿戴设备上市时总能看到这些功能。
在一个市场尚未完全拓展的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但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关系到可穿戴设备发展命运的问题——准确度是否准确。
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统计数据是消费者进一步跟进锻炼或调整的指南。
如果数据不准确,就无法更客观地反映用户当前的状态。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信心就会直线下降,可穿戴设备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意义。
如今,不准确的情况经常发生。
《中国消费者报》8月的一项调查发现,各类具有“防丢”、“防丢”功能的儿童智能手表宣传的产品定位精度差异很大:有的手表声称在空旷地方定位精度小于5米;有的手表声称在空旷地方定位精度小于5米;有的手表声称在空旷地方定位精度小于5米;有的手表声称在空旷地方定位精度小于5米;有的手表声称在空旷地方定位精度小于5米;有的手表声称定位精度在空旷区域定位精度在5米以内。
有的称空旷地区定位精度低于5米;宣传的定位精度约为20米;有的厂家甚至宣传自己的手表可以保证3秒内找到孩子的准确位置。
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消费者发现,一些儿童智能手表的定位精度远没有厂商宣传的那么高。
一些所谓定位最准确的手表的精度实际上是78米。
可想而知,在近两万平米的大城市里,追踪一个孩子是多么困难。
也有媒体报道称,有家长反映,孩子明明就站在自己面前,但智能手表的定位显示,他们仍然有几十米远。
更夸张的是,一位家长反映,有一天他必须找到孩子的位置。
,发现它就在湖的中心。
我吓坏了,连忙出去寻找,却发现孩子正在旁边的公园里玩耍。
智能穿戴设备的种种“不准确”造成的不仅仅是可笑的事情。
因此,有网友调侃,“寻婴神器”其实是“害婴神器”。
不少业内人士甚至呼吁家长不要危及孩子的安全。
依靠智能手表。
整合大数据将成为解决方案。
智能穿戴设备因“不准确”仍存在不少隐患。
虽然与专业级设备相比,产品形态更加小型化的智能手表、手环或多或少存在风险。
差距是有的,但厂家无疑需要重视。
尤其是在开拓医疗领域市场时,需要严格测试和检查产品的准确性。
否则,很容易引发事故。
制造商如何提高产品的准确性,就是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
一方面,我们要完善数据采集的基础——不断完善算法模型。
无论可穿戴设备硬件本身的数据采集多么准确,采集到的数据都无法直接生成并呈现给用户。
相反,它需要借助后端算法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一系列处理后才能呈现。
可以说,软件中的算法对监测精度起到了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消费意识也有待提高。
目前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存在误解。
他们认为只要戴上这款“高科技”智能手环或手表,我就能知道自己做了多少运动。
这种认知本身并没有错,但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可穿戴设备是否已经具备“神级”应用。
从目前来看,显然还有一段距离。
获得准确的监测数据并非不可能。
用户必须按照监控设备以及设备对应的算法使用设备。
不管争议有多大,可穿戴设备一定会从婴儿成长到青少年,走向成熟。
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可穿戴设备的准确度会进一步提高,最终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