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衡量如今可穿戴设备的发展,那么两个客观事实基本可以说明所有问题。
首先,有多少人正在关注或计划购买Apple Watch?其次,小米手环虽然销量巨大,但它的成功是建立在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价格之上的。
高端领域打不开需求窗口,低端阵营产品品质难以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趋冷是必然的结果。
就在日前,业界传出英特尔即将大幅收缩可穿戴设备业务并引发新一轮裁员的消息,让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前景更加黯淡。
或许一切真的都被高估了。
近两年,英特尔通过收购高调进军可穿戴设备市场,包括运动手表和智能头盔,可穿戴设备及相关芯片也成为近期IDF的亮点。
由于错过了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发展高峰期,英特尔对可穿戴设备的雄心勃勃的推动在某种程度上有些防御性和进攻性。
因此,当相关市场开始出现下滑迹象时,英特尔扮演了最受伤的角色。
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后,市场热情并没有提高,用户习惯也没有培养起来。
无论是英特尔还是其他同行,继续前进绝对不是明智之举。
虽然英特尔还没有正式承认退出,但从逻辑上来说,坚持这样做显然是一个更不合理的决定。
事实上,虽然英特尔芯片曾因过热缺陷召回一批智能手表,但功耗问题并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与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情况无法相比。
英特尔的强项在于打造强大的芯片,但其在电池续航方面的短板是由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形态决定的,芯片功耗并不是关键因素。
另外,经过两三年的培育,用户似乎并不需要功能强大的设备,而百元左右的手环也绝对不需要英特尔芯片来运行。
产品与需求的脱节不可避免,可穿戴设备也不是英特尔的舞台。
高通首席执行官史蒂夫·莫伦科普夫(Steve Mollenkopf)曾表示:“可穿戴设备类似于平板电脑,是智能手机技术的重要延伸。
如果不在智能手机领域取得成功,就很难在可穿戴设备上取得好的成功。
”如今,这似乎已经成为现实,数十款可穿戴设备已经采用了高通骁龙处理器。
考虑到各种客观条件,即使想要坚持下去,英特尔的坚持也比高通困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