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的概念近两年被热议,如今几乎成为智能硬件和互联网领域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
各种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产品让人眼花缭乱,但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一款产品既受欢迎又受欢迎。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功能“鸡肋”,没有实用功能,过于同质化,缺乏对消费者的长期吸引力。
在可穿戴市场广阔的蓝海中,找到合适的功能突破点非常重要。
现在,突破可能是医疗。
我国正面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老龄社会。
据统计,预计到202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
同时,我国目前约有1万名哮喘患者、1万名糖尿病患者、1万名慢性心脏病患者。
慢性病诊疗需求不断增加,给本已紧张的医疗资源带来巨大压力。
可穿戴医疗设备在信息监测和诊断方面的优势无疑将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可穿戴医疗设备的血糖、血压、血氧等监测数据不仅可以连接到智能手机,还可以利用云存储技术,通过云端存储和分析监测数据,并连接到医院的数据中心。
案件系统和监控中心。
如有异常,及时提供预警和相应的诊治意见。
此外,可穿戴医疗设备作为移动互联网的新入口,可以利用从医疗云收集的“大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远程服务。
在近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表示,未来五年,大多数人都会拥有个人可穿戴设备,而且大多数可穿戴设备都可以将相应的应用和软件移植到手机中。
现在,很多人会通过手机相关应用与客户或者医生进行交流,这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国泰君安研究报告认为,医疗行业是可穿戴设备市场潜力最确定、未来被“颠覆”最彻底的领域。
随着新技术的创新,医疗行业的各个环节,包括诊断、监测、治疗、给药等都将全面智能化。
统计显示,预计年底,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达到3000万元,其中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
目前,苹果、三星、谷歌、索尼、高通等公司都在关注可穿戴医疗市场。
国内九安医疗、歌尔股份、长鑫科技等企业也推出了可穿戴医疗产品。
苹果在2016年推出了Healthkit移动医疗平台,可以整合iPhone或iPad上健康应用程序收集的数据,例如血压和体重;三星去年发布了健康追踪腕带设备Simband,可以测量和追踪人体健康数据,可以检测心跳和血氧水平,还可以添加血糖检测等更复杂的功能;谷歌正在测试和开发一款智能隐形眼镜,内置无线芯片和微型葡萄糖传感器,可以测量眼泪中的血量。
葡萄糖水平。
国内企业中,九安医疗与小米合作推出了iHealth智能云血压计。
目前,iHealth系列产品涵盖血压、血糖、体重、胎心、血氧、心率等多项体征。
值得注意的是,可穿戴医疗设备的普及需要建立在相对完善的医疗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但我国目前的医疗信息系统建设还比较封闭和落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这对于可穿戴医疗设备来说非常重要。
设备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
但总体而言,可穿戴医疗市场仍是一片前景广阔的蓝海,应用潜力巨大。
对于无数蠢蠢欲动的国内可穿戴设备企业来说,找到“医疗”的突破点或许能借势而上。
带动整个市场。
专家观点: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 5年内,大多数人都会拥有可穿戴设备。
我认为未来5年,大多数人都会拥有个人可穿戴设备。
而且,大多数可穿戴设备都可以将相应的应用程序和软件移植到手机中。
许多人会使用手机相关应用程序与客户或医生交流此类信息。
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我认为可穿戴设备和医院数据的结合将会给整个医疗系统带来重大改变。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此外,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适应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融合可穿戴设备的发展,鼓励更多的信息交流。
主要原因是新兴经济体目前在这方面的监管政策并不多,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这部分发展的成熟度还不是很高。
在这样的空间里,更容易让可穿戴设备创新快速发展。
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创新空间更高、更广阔。
高通全球副总裁沉进表示,基于手机的模式来制作可穿戴设备是很困难的。
手机是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应用场景。
从各种手机使用习惯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发现,一些用手机做的事情,比如打电话、发短信,或者查看天气和时间,从界面上来说,都可以在可穿戴设备上完成。
从制作产品的难度来看,从广播电视到电脑、手机,难度成倍增加。
如今,制造可穿戴设备肯定比手机困难得多。
但今天我们发现,很多初创公司仍然采用手机的模式来制造智能手表或其他可穿戴产品。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能没有太大的前途。
历史上是有先例的。
许多电脑公司转向手机后都失败了。
当然,苹果是个例外。
我相信,大多数情况下,做手机的人在做可穿戴设备时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因为手机距离我们身体十几厘米,可穿戴设备距离我们0厘米,所以我们的用户体验要求成倍增加。
如果我们的用户体验稍微不好一点,什么东西戴在手上、挂在耳朵上、穿在脚下,我们每个人都会抗拒。
因此,做好、做大可穿戴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IDC中国研究总监王继平发现,更加“务实”的可穿戴服务是关键。
目前,可穿戴设备仍缺乏实际应用,市场发展速度无法与智能手机相比。
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增长并不如预期。
“暴力”。
无论是时尚可穿戴设备市场,还是健身可穿戴设备市场,都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如何寻找更“务实”的可穿戴服务,成为了这个市场能否持续落地的关键。
目前,可穿戴市场的实际增长数字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
最关键的原因是行业内企业缺乏“务实”精神和更大的“想象力”。
如果“端”+“云”+“服务”能够更好地结合融合,这个市场的出货量今年应该会超过1亿台。
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的关键在于物联网。
如果这些可穿戴设备能够与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更多服务和应用融合,必将带来更大的发展和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