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虽然是早春,但对于可穿戴设备厂商来说,可能是“冬天来了”。
2018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各品牌的可穿戴设备随处可见,包括智能手表、计步器、心率监测器,种类繁多的可穿戴设备。
一年后的MWC上,可穿戴设备似乎被搁置了。
几乎没有新产品展出。
三星、HTC等主要厂商似乎根本不关心可穿戴设备。
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转向了VR。
优越的。
也许最近唯一的亮点就是苹果为其Apple Watch推出了多款表带。
IDC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总计1万台,同比增长0.6%。
IDC可穿戴产品分析师Ramon Llama表示:“可穿戴产品不仅仅针对科技爱好者,大众市场也欢迎这些产品。
由于可穿戴产品尚未完全渗透大众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 GfK的预测同样乐观:预计未来两年智能手表将占可穿戴设备市场的52%,而目前GfK的调查数据显示,智能手表的年出货量为10,000台,今年将增加85台。
%,每年达到 10,000 台,每年达到 1.41 亿台,但智能手表制造商 Pebble 可能等不到智能手表的爆发,此前 Pebble 首席执行官 Eric Migicovsky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有媒体称,该公司将裁员40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25%。
可以说,业绩并未如预期,这也是Pebble遭受裁员的主要原因。
同样的问题,Fitbit 一直以其强大的社区而闻名,尤其是在提倡健康生活的今天,能够在朋友圈中展示您今天走了多少步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尽管Fitbit发布了新产品Blaze,但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并不乐观。
Fitbit的股价已从去年底的30多美元减半至13美元左右。
是什么阻碍了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笔者认为价格和用户体验是主要原因。
以苹果手表为例。
花2000多元购买一款功能与智能手机大部分相同、待机时间只有一天左右的电子手表,需要很大的勇气。
同事买了一块Apple Watch,但用了几天后,发现待机时间太短,就一直闲置在家里。
而且目前喜欢尝鲜的用户基本都已经购买了。
未来增量在哪里,是厂商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不解决功能无用、待机时间短的问题,仅仅推出几款表带,可能无法扭转颓势。
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以及芯片和传感器的进一步小型化,可穿戴设备将能够增加更多的功能,进一步降低功耗,并拥有更长的待机时间。
那样的话,消费者可能会更愿意去买单,当然价格肯定更靠谱。
毕竟可穿戴设备和电子手表没有太大区别,但价格你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