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组数据:中国智能手表月出货量只有7万到8万台,智能手环月出货量3万到5万台,而智能眼镜还处于研发阶段。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成熟的产品。
中国可穿戴市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由于产业链不成熟,消费者对可穿戴产品的需求不高,可穿戴产品可以说是肤浅的,看热闹的人很多,但真正感兴趣并愿意掏钱的人却很少。
付钱的人就更少了。
智能手环售价在1000元左右,Fitbit售价港币,GARMIN Vivefit售价港币,JAWBONE UP售价24港币。
这是香港市场可以使用的零售价,也看到不少内地游客购买。
通过与多家智能硬件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接触,我爱方案网总体感觉,国内很多可穿戴产品重外观轻实用,往往营销噱头大于实际功能。
我们相信,只有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才有可能成为行业颠覆者。
从接触中我们也发现了目前可穿戴产品的一些功能定位和技术问题。
我们先来谈谈可穿戴产品的三大类: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和智能眼镜。
智能手表:产品定位存在误区。
目前,智能手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智能终端,另一种是作为智能手机伴侣。
根据近期“寻找智能手表解决方案”“一周解决方案秀”活动的经验,以手机伴侣与智能终端的关系为例,我们发现了一个不利于产品设计思路的问题,并将“智能终端”的概念应用到智能设备中。
手机伴侣造成了产品的“不像”。
回归自然,手表有两大重要功能:显示时间和装饰。
然而,目前大多数智能手表厂商都忽略了这两点,试图将其重新定义为独立的智能终端,但实际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主要原因有:一方面,智能手表续航能力不足。
大多数智能手表都配备彩色显示屏,电池续航时间只有一天,而且能耗问题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快速解决。
目前有寻找新解决方案的趋势,而无线充电有可能扭转这一劣势。
另一方面,缺乏应用。
动作感应、环境感应、心率检测、NFC和语音识别等已经出现在各种智能手表中,但还没有杀手级应用和软件平台支持。
总结问题:产品设计和目标群体定位不够清晰;外观设计不够新颖;方案不够成熟,功耗大,续航不理想;缺乏刚性应用来拉动需求。
智能手环:价格低,门槛低。
普通智能手环的BOM成本约为50-60元。
智能手环更注重外观设计、零部件和材料。
BOM成本也超过人民币。
因此,由于成本低、进入门槛低,位于供应链上游的深圳厂商进入门槛很低。
普通智能手环BOM成本 1.CPU+蓝牙:15元 2.三轴传感器:10元 3.电池:3元 4.电源IC:3元 5.其他部件:10元 6.外壳:5元 7包装:7元总计:53元与市场零售价和BOM成本相比,方案公司和制造商在功能、质量和用户体验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智能手环处于不成熟、无竞争的市场环境。
就目前的智能手环而言,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没有明星企业引领市场。
一方面,硬件企业还处于靠卖硬件赚钱的阶段,同时还要面对同行激烈的市场竞争。
因此,目前中国智能手环的市场前景仍不明朗。
市场上智能手环的主要功能包括:健康追踪、睡眠管理、信息通知、以及其他功能(手机解锁、NFC支付等),但绝大多数仍侧重于运动追踪和睡眠检测。
涉足智能手环的公司主要有三类: 1、硬件公司:主要以销售硬件盈利为目的,外观设计很差。
2、新兴初创公司:在外观设计方面有很多突破性的设计,商业模式刚刚起步。
他们以硬件为载体,收集数据并提供后续服务。
但上游技术支持和数据处理仍存在不少问题。
3、互联网公司: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布局数据分析和云平台服务,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此外,目前智能手环的功能和定位与消费者的期望还相差甚远。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目前的智能手环功能不明,缺乏吸引力;而对于中高端消费者来说,他们则倾向于选择更专业的运动监测设备,比如车速表、心率计等。
总结问题是:进入门槛低,同质化严重;设计不够新颖;功能不具有粘性; APP建立的数据支持的商业模式还不够清晰。
智能眼镜仍处于研发阶段。
智能眼镜的设计比手表和手环更加复杂。
它们需要配备独立的操作系统,需要专属的应用程序和服务,可以通过手势和语音控制,并且可以连接到互联网。
智能眼镜,类似于Google Glass的增强现实眼镜,是相对“智能”的眼镜。
从产品来看,目前智能眼镜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大部分产品仅发布,尚未量产。
下图为几大智能眼镜厂商的进展及量产时间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首批产品将于9月底进入量产,更多产品将在年底上市,其中部分产品存在延期风险。
从售价来看,VR眼镜的定价门槛在美元左右,而国内的AR眼镜还没有参考标准,但首批价格基本都在人民币区间,对于VR眼镜来说还是有点高。
消费市场,但产量和价格始终具有可比性。
至于鸡蛋,当需求上升时,价格就会下降,需求取决于消费者解决了哪些紧迫问题。
问题总结:技术门槛高,国内玩家少;价格贵,受众少;电池寿命短;人机交互方式有待改进。
综上所述,目前可穿戴产品的发展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可穿戴设备必须从概念转变为产品。
制造商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找到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功能和价格的需求之间的平衡点,从而使可穿戴设备更受欢迎。
如果产品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市场前景将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