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也有它的辉煌时刻。
7月9日9时30分,雷军敲响了港交所专门为小米准备的3米宽、公斤重的超大锣。
小米港股开盘,成为首家“同股不同权”创新试点公司,也是继阿里巴巴、Facebook之后史上第三大科技互联网公司IPO。
截至收盘,小米收报16.8港元,较发行价17港元下跌0.2%,市值约1亿港元。
即便是首日就破发,此时小米的市值已经超过了网易,而小米与京东的市值差距也不足1亿美元。
小米的上市可谓一波三折。
市值从1亿美元到1亿美元。
不过,在当前经济低迷、中美贸易战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小米IPO依然恰逢其时。
正确的做法。
IPO失败不会影响公司的未来。
归根结底,大公司还是要看战略本身。
在上市前夕(7月8日)的公开信中,雷军描绘了小米未来的蓝图:智能手机业务力争尽快进入全球三线市场。
加强;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品类拓展,进入更多千亿市场;加快国际化进程,尽快实现国际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一半。
小米IPO表现如何?有什么影响?作为一家定位为互联网公司的公司,其本质是什么,会面临哪些问题和障碍?回过头来看,小米和乐视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针对这些问题,地格网吴晓峰对话了高派信息CEO于德。
小米IPO的表现和意义 吴晓峰:从今天看乐视和小米,小米成功了,乐视出事了。
您如何判断这件事?于德:小米的成功是意料之中的,但乐视网的麻烦却是意料之外的。
然而,我们并不因此而评判。
即使小米今天上市,也距离“大成功”还很远。
即使乐视出了事,贾跃亭也没有“死”,他的公司也没有“死”,尤其是乐视。
汽车,可能会卷土重来。
吴晓峰:您能谈谈小米IPO的表现以及小米在香港上市的意义吗?于德:总体来说,小米的IPO是一波三折的,首先是估值。
估值从1亿美元到1亿美元,再到1亿美元,再到今天的1亿美元。
此外,此前有消息称,CDR将与香港交易时段同日发行。
不过,在证监会提出84个问题后,此事就被叫停,并表示要等到条件成熟了。
如果等到CDR发出来,那就另当别论了。
至于今日股价表现,开盘即破位,但幅度不大。
从上市来看,破发是正常的。
市场不好,小米成功上市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状态了。
吴晓峰:那么IPO本身的意义是什么?于德:小米的上市意义重大。
由于经济形势不好,上市第一件事就是拿到。
净融资超过7亿元。
另外,就是资本优先股的退出。
小米的融资基本上都是通过优先股的形式。
之前五轮融资之间,存在大量可退出、有报酬的融资,因此这些股东的退出也非常困难。
关键是,根据招股书,小米2016年亏损超过1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优先股的存在。
第三,小米的员工也需要解放。
小米的员工奖励分为几种,一种是高股权低薪,一种是半股权半薪,还有一种是高薪低股权结构。
因此,很多员工也迫切需要支持。
总体来说,小米的薪资并不高。
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从IPO的角度来看,最大的一点当然是融资。
能够筹集到一笔资金对小米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至于更大的意义,比如为什么此时上市,我们之前《IPO热潮:警惕倒下时,身体还是热的》已经讲过。
小米的融资还是有很多特色的。
首先是规模非常大,仅次于阿里巴巴和Facebook。
当然,随后还会出现美团、滴滴、头条等巨头。
在小米IPO一波三折中,你会发现市场确实不好。
此外,小米还是第一家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
去年12月,港交所提议对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和互联网高科技初创公司,承认同股不同权利。
我们都知道,阿里巴巴因为同股不同权问题转入董事会,最终选择在美国。
已上市。
因此,小米是第一个采用新标准的公司。
雷军持股超过31%。
相对而言,持股水平较高。
因此,就融资本身而言,小米上市的四大特点是规模大、采用新标准、融资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下完成、未来仍存在不确定性。
小米此次IPO是为了筹集资金渡过冬天,应对未来日益激烈的竞争和不确定性。
事实上,2018年中国有三件大事:一带一路、去杠杆、港股改革。
IPO的地位已经显现。
小米的本质 吴晓峰:小米从硬件起家,到今天已经向互联网公司靠拢。
您觉得小米的这款机型怎么样?于德:小米诞生于互联网之初,如今已进入第八个年头。
一路走来,小米提到了很多“国民手机”、“专注、极致、口碑、快”、“粉丝经济”、“未来价格”等概念,但现在已经基本没有被提及。
之所以提到,是因为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东西。
八年来,小米的发展令人惊叹,年销售收入达亿元。
同时我们也看到,小米的利润率并不高,市场还处于一个不确定的状态,或者说市场还没有成熟,小米的很多事情还在路上。
我们发现小米现在讲的很多东西都是不一致的,比如小米现在讲的“智能硬件、新零售、互联网”的铁人三项。
在这次铁人三项赛中,我们看到智能硬件的营收是非常高的,基本上都在70%以上。
物联网约占20%。
严格来说,小米之家、顺为、有品已经投资了100多家公司,其中约90家是智能硬件领域的。
其中,最大的当属华米。
但实际上,小米与这些生态链公司的合作并不是特别好,而且大多规模都不大。
在此情况下,证监会也曾发问,小米到底是一家智能硬件公司还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我们来谈谈小米提到的新零售。
事实上,小米的新零售与阿里、京东的新零售存在巨大差异。
小米的“铁人三项”实际上还远未完成。
更重要的是,萧莫体的很多理念都是根本不同的。
小米一直在学习概念。
当物联网流行的时候,就是在做物联网。
当生态经济流行的时候,就是做生态。
当新零售流行的时候,就是在做新零售。
例如,互联网业务主要来自广告和游戏发行,两者占比均不足10%,最高可达8%。
因此,铁人三项中,有两项仍处于早期部署阶段,最强点仍是智能硬件。
智能硬件主要应用在手机、电视、移动电脑(Pad)、音箱、智能路由器、手环等,据说物联网用户数一亿,超越苹果和谷歌,但真正的留存率是仍然是一个问题。
7月8日,雷军在公开信中提到了未来如何让投资者赚钱。
雷军提出三点:第一是智能手机业务尽快进入全球前三。
当然,说完这句话,余承东就笑了。
手机市场的竞争依然激烈。
第二点是有计划、有节奏地拓展品类,进入更多千亿市场。
这句话主要针对的是IoT。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用智能硬件来链接,用服务来变现。
三是加快国际化进程,尽快实现国际业务收入占整体收入的一半。
这个还是比较靠谱的,因为目前占比超过30%。
但营收占半壁江山,利润却不容乐观。
比如印度市场占据了第一,但实际上却在亏损。
更重要的是,印度市场销售的产品普遍比较低端。
总体来看,小米本质上还是一家硬件公司,甚至可以定位为一家手机公司。
就连雷军提出的手机三强、物联网、国际化的目标,也仍然在谈论手机和智能硬件。
那么新零售和互联网业务在哪里?因此,小米的本质是手机,其商业模式最终还是依靠粉丝经济。
例如,京东的识别是在京东购买电器,小米的识别是购买小米手机并前往小米商城、小米之家、小米商城、网上旗舰店。
因此,小米本质上是扎根于手机和智能硬件,然后再从智能硬件延伸。
小米通常由其品牌驱动,而不是由京东和阿里巴巴等平台驱动。
它需要转变动力。
另外,粉丝经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维系粉丝。
它是基于粉丝的理论。
如何获得、保留和维持这样的经济是接下来的重点。
其实如果单独看小米的业务,就非常清楚了。
基本上分为智能硬件、物联网投资,也就是电商和新零售,然后是互联网。
我们从小米身上看到的是一种“硬件有利润、投资有回报、互联网没有基础”的状态。
小米的四大门槛 吴晓峰:刚才你说粉丝经济是小米的问题。
你怎么解释呢?您认为小米未来还会遇到哪些问题?于德:小米本质上是一家智能硬件公司,相当程度上也是一家手机公司。
我们之前分析过,小米的营收构成中,智能硬件占比70%,IoT占比20%,互联网服务占比不到10%。
不难看出,小米经济更多的是品牌经济,是以小米品牌为基础的。
首先是小米的品牌问题。
该品牌非常简单。
一方面决定了价格,另一方面决定了未来的转化率。
在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上,用户转化非常重要。
用户的购买只是一个开始。
无论我们谈论小米手机还是智能硬件,无论口号是“新国货运动”、“良心价格”,还是雷军所说的毛利率不超过5%。
这只是智能硬件的一部分。
所以,这很简单。
你看,在今天的竞争中,小米仍然是顶级竞争对手。
仍将面临华为、OV、苹果的竞争。
因此,在竞争过程中,严格来说,小米是有波折的。
他和年是最低谷的两个年头,出现了很多问题。
从增长曲线来看,小米波动较大,华为有非常稳定的上升趋势,OV其实也有一些波动,金立一度进入前五,但现在出现了严重问题。
因此,手机地位作为小米的核心地位,目前来看依然不靠谱,尤其是红米主导的印度市场,或者从降维和时光机的角度来看,很多市场依然处于低位终端手机。
这些市场虽然有销量,但不一定有很好的转化率,无法体现良好的品牌属性。
只能说,未来在品牌延伸价值和用户转化方面都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所以,这两年,你可以看到小米一直在不断升级自己的品牌。
小米8和小米MIX都在涨价。
但当价格弹性不再大时,就很难再提价,尤其是口碑方面。
关于品牌锁定,很多人仍然认为小米是一个低端品牌,所以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但这类低端品牌,消费会升级,用户会上移。
这个阶段的损失是非常严重的。
那么,小米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做电视和Pad呢?这很简单。
手机更换的频率一般为半年到一年。
在所有权和保留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互联网和IoT的形成对于小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品牌角度来说,这是小米的问题。
其次,从物联网的角度来看,首要的是规模问题。
从目前相关数据来看,小米规模超亿,超越谷歌和苹果,但渗透率和活跃度还不够。
事实上,有文章描述小米电视出货量并不小。
一万,手环一万,加上小米手机这些年的销量,过亿是什么概念?这也是证监会关心的数据是怎么来的,它的权威在哪里?您会看到规模、活动和渗透方面的问题。
小米的规模与其销量增长并没有表现出很好的正相关性。
所以从渗透率来看,小米手机的渗透率还远远不够。
它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有百分之十以上,这个市场份额相对很小。
低,从活跃度来看,并不高。
尤其是在不断的换机潮和消费升级的流失中,很多用户已经成为死用户。
至于未来的互联网能否形成,从米家有品和顺为的资本投入来看,这个很难说,所以从目前的物联网、业务占比状况和战略部署状况来看,还很早期。
第三个问题是小米从互联网角度的发展。
小米的估值中有“腾讯*苹果”的说法。
当然,今天雷军已经否认,认为这是一个笑话。
我们注意到,证监会还询问小米为何利用互联网公司来定位自己?事实上,小米的互联网收入非常单一,只有广告和游戏发行。
这一比例略有上升,但仍不超过10%。
小米“有渠道但没地位”,互联网化对小米来说还很遥远。
所谓通道就是智能硬件,它控制着底层的通道。
它没有定位,这意味着它不像乐视,有视频网站和电影公司。
虽然小米从内容的角度做了很多。
它曾投资优酷,尝试创办电影产业,但实际上失败了。
所以,没有定位,消费升级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互联网的边际成本降低,实现大规模营收相对困难。
所以从今天来看,它更像是一个渠道商,不能说是互联网化的。
但未来能否成功实现转型还很难说。
小米未来是否会收购视频网站,做自己特有的实体电商之外的很多事情,比如文化娱乐消费?能否在新娱乐领域取得良好突破?它的互联网未来能达到什么水平?目前小米还没有这样的立场。
当然,我们绝对可以看到,它在香港成功上市后,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做出这样的投融资安排。
第四,小米的新零售问题。
小米是一家以产品为导向的公司。
这样的公司做电子商务,说白了就是采取多平台的方式,就是开发网上商城。
类似的公司也做过这些事情。
事实上,小米的主要线上业务仍然是天猫和京东的小米旗舰店。
雷军首先提到的所谓新零售概念就是线下门店、小米之家。
但这种状态与京东到家、天猫店、天猫新零售的逻辑完全不同。
它仍然是一个渠道。
它只是一个商店,但有些商店是在线的,有些是线下的,但要真正吸引公众到小米商城来,是非常困难的。
米家有品、顺为、小米系列的产品再好,也很难达到非常完整的状态,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个“网易严选”。
从这个电商的角度来看,其实小米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巨大的,这也是其新零售理念站不住脚的原因。
“偶然”的乐视网和“成功”的小米 吴晓峰:如果比较乐视网和小米这两家公司,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于德:首先,最简单的一点就是成功和失败的区别。
中国人习惯以成败来评价英雄。
大家也可以看到,乐视网目前处于一种受挫的状态,而且是严重的受挫。
小米目前正处于复苏状态。
然而我们说,小米还没有长大。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基本上可以说乐视生态已经基本失败了,但是小米却崛起了。
第二点是小米生态链和乐视生态在业务逻辑上的比较。
小米所谓的生态链是通威的东西。
它销售通威的许多优秀产品,包括消费品,这是它部署和贴上小米品牌的点。
乐视生态就是所谓的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圈开放。
这就是乐视生态。
这两个逻辑应该说一个是业务逻辑,另一个是战略逻辑。
卖通威的很多东西当然是一门好生意,而且更像是乐视生态中的一种策略。
这也是乐视网当时拥有如此巨大资本魅力的重要原因,所以乐视网的策略是否错误并无对错之分。
说。
第三点是节奏问题,就是小米和乐视在利润和投资上的差异。
刚才提到小米手机可以赚小钱。
小米的IOT、新电商维度的米家、互联网维度都在赚钱,虽然不多,所以可以发现,在利润和投资方面,小米的节奏更加稳健。
多年来,小米一直是一家相对稳健的公司。
但在研发投入方面,我们看到小米的投入一直不足5%。
去年这一数字超过了2%。
这比乐视小很多,但也更重要。
更重要的是,乐视正在体育、手机、汽车、金融等多个维度烧钱。
所以你会看到乐视网除了互联网广告之外还有比较大的收入,并且从乐视电视的角度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比如谈谈收取会员费的方法。
严格来说,乐视网是全线亏损,投入巨额资金,所以这对其产业链垂直整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危机。
第四,战略与资源的匹配问题。
我们说乐视的策略很好,但是它没有这样的资源,但是小米呢?遵循各种理念这么多年,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好的策略。
不过它的战术非常好,在同维度市场取得了很多突破。
然而,这样的突破让我们看到了小米今天的问题。
比如,在同维度的手机市场,未来的小米会是什么样子,很难说。
虽然在海外市场,目前的手机阵营中,小米的出货量占比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其波动还是比较大的。
所以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很明显这两家公司都是依靠融资的,而且从互联网的角度来说都是企业,所以大家都不容易。
当然,乐视就是所谓的颠覆。
它一直提到颠覆这个、颠覆那个,那么现在它首先颠覆自己。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是这样,那么乐视汽车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乐视汽车可以看到新的曙光,乐视网也可能卷土重来。
所以我们从这四点说,小米生态链、乐视生态无论在成败和商业逻辑上,还有在节奏上,我们都看到了小米的步伐和稳健的节奏。
第四个是战略与资源匹配的问题。
乐视是小马拉大车,但小米还是比较务实,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
所以总体来说,小米的IPO还是值得祝贺的。
不过,未来能否取得巨大的成功,能否承担起超巨头的能力,能否在市场上取得很好的开局,都很难说,但能否笑到最后?结束。
严格来说,就目前来看,从小米整体的玩法来看,我们说不是那么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