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有两个重要属性:时间显示和身份象征。
目前,不少智能手表厂商在做产品时忽略了这两点,尝试定义新的独立入口设备,但实际表现并不好。
功耗和功能是智能手表无法回避的两大瓶颈。
手机伴侣、手表手机、专业细分应用手表是目前市场上智能手表的三种功能形态。
其中,专业细分领域的医疗应用可穿戴设备我们稍后会详细介绍。
本期主要介绍前两种。
手机伴侣是目前市场的主流形式。
主要用于电话/消息通知和提醒、娱乐和社交,避免用户频繁接触手机。
Android Wear实现了语音控制,解决了小屏幕界面下的人机交互问题。
目前主要由三星、LG、MOTO、索尼等大品牌推广作为示范效应。
中国厂商尚未跟进。
(我们在第一期有对Android Wear的详细介绍。
)手表手机以独立手机的形式存在,自带SIM卡,以满足部分人拥有第二部手机的需求。
它们配备了与手机类似的芯片解决方案。
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中国深圳。
目前市场规模不超过每月50万个,其中80%以上销往海外市场,属于小众市场。
导致智能手表市场难以量产的关键点体现在两个方面:电池寿命短、功能缺乏吸引力。
启动音量的前提是用户对智能手表的功能粘性高于其对续航的容忍度。
带有锐利黑白屏幕的 Pebble 手表只能使用一周。
大多数彩屏智能手表只能续航1-2天。
而且功耗问题在技术上短期内很难解决,只能从充电的便利性来解决。
性解决方案,例如无线充电。
解决功能缺失的问题可以从技术层面和应用层面两个方面入手。
技术水平体现在加入传感器、NFC、语音识别等芯片带来的终端功能的丰富性。
运动传感器、环境传感器、心率检测器、NFC和语音识别都出现在不同的智能手表设备中。
短期内很难实现专业级医疗芯片在智能手表中的应用。
应用层面,基于现有软硬件平台尚未出现驱动终端需求的杀手级应用。
没有规模效应和应用的支撑,大部分厂商还处于功能的盲目试错阶段。
谷歌试图打造的Android Wear应用商店也进展缓慢。
相信这种情况在苹果iWatch发布后将会得到改善。
智能手表的市场空间。
智能手表的买家主要包括现有市场和潜在增量市场,有佩戴手表的习惯并有更换需求。
从下图可以看出,现有市场对手机伴侣形式的智能手表的换机需求将主要集中在小品牌和非品牌。
他们的份额是30%。
未来,智能手表可能会占据这30%。
虽然蛋糕的市场占有率依然较高,但中高端品牌的地位暂时无法动摇。
在增量市场中,在苹果iWatch的带动下,智能手表作为手机伴侣的存在也将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据BI Intelligence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将达到每年1万台。
未来约5%的智能手机将搭配智能手表使用。
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速放缓,出货量达到10亿台左右,而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约为4亿台。
以Android穿戴设备为例,需要Android版本4.3或以上。
目前,只有不到1/4的已激活Android设备运行Android 4.3或更高版本,并且库存规模很小。
此外,中国还有约1万名iPhone用户。
这是根据智能手机市场总量和组合比例进行估算的。
未来,在中国市场,手机伴侣形式的智能手表增量空间将在千万级。
iWatch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苹果进军手表市场主要有两个原因:需要新的品类来开拓市场并维持股价和持续的影响力;钟表行业是毛利较高的大行业,全球每年市场规模达1亿美元。
毛利率在60%左右。
据产业链消息称,由于预计核心部件(可能是屏幕)量产受阻,iWatch量产将推迟至11月,全年出货量预计在1万块左右。
从近年来苹果为iWatch储备了许多来自时尚界和医疗机构的人才来看,iWatch将是一款主打时尚+健康的智能设备,并且在外观和健康监测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
从获得的公开信息来看,iWatch实现的功能包括信息通知提醒、查看来电身份、地图、计步以及监测心率等健康信息。
苹果此前收购了监测血糖和血氧的机构。
例如,iWatch监测血糖和血氧的能力绝对是一大亮点,尤其是这个领域一直面临着无创监测的问题。
此外,iWatch还有望采用NFC和无线充电技术,这是两大技术应用一直无法规模化的又一个例子。
iWatch的推出将对整个可穿戴行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也将加速这一市场的快速增长。
iWatch对可穿戴行业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影响 1.产业链整合能力;苹果的核心部件基本上都是定制的。
放眼全球,只有苹果有能力整合全产业链,创造新的产品品类。
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