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充满了噱头和隐患!如何创新苹果以外的设备?

时间:2024-05-22 14:02:38 科技赋能

OFwee可穿戴设备网讯:2019年是“可穿戴设备年”,是否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也会是“可穿戴设备年”?你一定会明白我的意思。

可穿戴设备这一代表硬件发展趋势的技术如果不能被大众广泛使用,那么它永远只是一个高端词汇,是小众科技圈信徒的玩物。

无论如何,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科技革命中,存在着许多媒体制造的泡沫。

抛开浮躁和喧嚣,剩下的还有大量有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首先要克服“危机”,才能尽快看到“机遇”,实现从“可穿戴”到“可穿戴”的完美跨越!智能的进步:颠覆,而不是延伸。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不是一个冷水帖子。

我其实非常同意目前对智能硬件使用频率定义的一些观点——电脑的使用频率是几天甚至几周,手机的使用频率是几小时甚至几分钟,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频率是多少?将用于频率为秒甚至微秒频率的应用。

按照一般的发展规律,高频应用肯定会“拦截”用户需求,获得低频应用。

所以我一直相信未来可穿戴设备将无处不在。

但目前还没有必然的不可替代的设备功能点来支撑这样一个商机无限的新市场。

就像火车永远不是跑得更快的马一样,火箭也不仅仅是跑得更快的飞机。

一切具有普遍应用意义的智能设备的进步一定是颠覆,而不是延伸。

从可穿戴设备行业来看,至少从两个维度可以看出,可穿戴设备尚未达到颠覆用户传统需求的程度:一是被概念化、被破坏的智能。

从我们现在穿的衣服、鞋子和手表来看,我们可以依靠这些独立的设备来完成保暖、记录时间等功能,可以带来舒适和便利。

这些设备如果戴上“智能”的高帽子之后,只能给人们增添认知新鲜感,所以这无疑是一种形而上的“智能”。

以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表为例。

其实,大多数只是在机械手表的“时间”功能上添加一个“时尚”元素,顶多是“塞进”一些类似手机APP的应用,以小而美的屏幕和糟糕的续航来进入这种科技之美。

所谓的智能体现在哪里?比如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进化革命,你认为仅仅依靠触摸式人机交互还是大屏幕?在我看来,无论是iPhone还是三星,它带来的颠覆就是将手机传统的“听”功能升级为“看”功能。

正如我在《顺应用户习惯的说法有多偷懒》文章中引用的一组数据: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手机的次数约为34次,频繁用户查看手机的频率高达每6.5分钟一次。

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的新“器官”。

注意这个词——“看”。

你也可以在现实中验证一下:看看每天上下班的地铁上有多少人在打电话,有多少人在用手机上下浏览新闻、左手淫、右手手淫。

对……顺着这个思路,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如果能以智能的名义真正颠覆设备传统的“穿戴”、“佩戴”功能,那就太好了。

其次,还有很多设备正在走依赖智能手机的道路。

前段时间,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宁愿做智能手机的凤尾,也不愿做可穿戴设备的鸡头”。

事实上,这也意味着当前的可穿戴设备缺乏与智能手机竞争的信心。

因此,很多智能手环和手表,包括大牌的GALAXY Gear,都无法逃脱与智能手机或PC“同台唱”的魔咒。

至少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穿戴设备无法独立于其他设备而获得存在价值。

它必须与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配合使用。

除非你能像Google Glass一样,拥有比智能手机更强的计算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不依赖任何终端,或者可以用类似投影仪的界面来显示数据。

从收集数据到呈现数据,一切都是独立完成的。

可穿戴设备的本质:为人们服务,而不是打扰他们。

抛开上面的比较,回到可穿戴设备本身。

可穿戴设备首先应该被定义为一种终端,一种帮助人类更方便、更即时地与未来沟通的智能终端。

它的本质是一个为人服务的工具,或者说得时髦一点,就是处理一些分支任务的“最强大脑”。

然而现实中,我们却常常陷入这样的误区:很多可穿戴设备不断在设备本身上做文章,令人眼花缭乱的“功能控制思维”不断干扰用户思维,忽视了能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在幕后。

收集数据、呈现数据、测试数据……然后呢?根据等价交换或者能量守恒的原理,面对大数据,首先要明确你能给用户什么。

如果你能提供的服务少,你的要求肯定会少;你给用户提供的都是一堆垃圾。

那么就不要指望从用户那里获得大笔金钱。

参考笔者熟悉的“PICOOC Latin”(一种智能秤)模式,在收集数据并呈现数据后,你必须有一个服务和指导反馈机制,以告知用户未来的运动和饮食计划。

或许未来,还需要专家介入,根据运动信息、健康数据等,帮助用户提供更可靠的建议。

因此,那些把硬件参数、功能、设计拼凑起来的可穿戴设备,必须关注一个焦点——你的最终的Mr. Right不是一个设备,而是一个服务。

行业发展:非常必要的“领导者”和统一标准 前段时间,知乎上有人问:未来可穿戴领域会出现苹果级别的“领导者”吗?很多人回复说还是要依赖苹果系统。

答案直接指向iwatch。

笔者也很期待iwatch的诞生。

毕竟,苹果、谷歌、微软等行业巨头各自打造了不同的智能生态系统。

大佬的介入,必将赋予可穿戴设备更多的可能性和示范意义。

库克曾对苹果的可穿戴设备有过一句颇为冠冕堂皇的说法——“苹果树的重要分支”。

因此,很多小公司总是仰望这根树枝,希望熟透的红苹果从上面掉下来砸到自己身上。

我得到了“牛顿水平”的启发。

除了“领导者”之外,笔者认为还需要一个专门针对可穿戴技术设计的大型开放平台,能够共享资源,比如提供电脑、手机等标准化部件。

就像Rebus对小米所做的那样,它可以轻松找到上游屏幕供应商和处理器供应商。

想要“组合”智能手表或手环吗?触手可及!成本也可以降低到大众的心理价位。

当然,最后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健全统一的可穿戴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