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水下的冰山

时间:2024-05-22 14:01:24 科技赋能

(作者:罗超)被誉为“可穿戴设备之父”、“世界七大数据专家之一”的Alex Pentland在THE BIG TALK上发表演讲下午为中国媒体带来一场科技创意盛宴。

虽然Penland提到的大数据和社交网络也是我感兴趣的领域,但由于他作为“可穿戴设备之父”的身份,我想首先更关注他对可穿戴设备的看法。

听完Penland的演讲,我觉得国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识还是有点肤浅。

手环、手表、眼镜,或者直接将它们等同于个人健康设备,都是盲人摸象。

  1。

手环和手表只是可穿戴设备的冰山一角。

谷歌眼镜将可穿戴设备带入公众视野。

这款革命性产品的操作者是 Penland 的学生 Babak Parviz。

Penland透露,他们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在实验室制作出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的原型,甚至还主动与法国时装院校合作时尚智能眼镜项目,并参加法国时装展。

这个项目的名字是“Penrant”。

也就是说,Penland在20多年前就已经想到并践行了我们现在谈论的时尚可穿戴设备的趋势。

当时的目的很简单:将电脑嵌入到身体或眼镜中,或者解决便携性问题。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可穿戴设备等于或近似等于智能手表+手环。

尤其是手链极低的制造门槛,使得市场鱼龙混杂,手链有可能成为废品。

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的功能按主流声音分为两类:信息中心,充当手机的助手,接收信息或上传数据。

第二个是健康追踪,它使用传感器来量化自己并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

其实这些都是对可穿戴设备的非常狭隘的理解。

首先,可穿戴设备不一定“戴”在人体上。

这些嵌入在汽车、家庭、工厂、公司和环境中的设备,尽管佩戴在其他地方,仍然可以持续跟踪你,知道你何时何地去过,知道你的睡眠习惯,知道你的日常生活时间,知道你的工作在公司中的地位……也就是说,虽然这些设备不是戴在你身上,但它们仍然可以量化你和你的环境,将世界数字化。

基于此,彭兰德甚至认为汽车是一个比较大的“可穿戴设备”。

虽然在里面,但是出门的时候也可以戴着。

同时,利用车联网技术,汽车可以追踪你在路上的一举一动。

数据。

其次,可穿戴设备的形态和功能更加丰富。

真正受用户欢迎的可穿戴设备不是手环、手表或眼镜。

例如,佩戴在自行车、滑雪板、旅行背包等运动器材上的GoPro可以记录运动。

该公司已上市;而LifeLogger,这是一款像蓝牙耳机一样戴在耳朵上的摄像头,已经在KickStarter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虚拟现实眼镜如Oculus是可穿戴设备,已被Facebook收购;还有针对宠物、儿童和物品的防丢设备,这些设备都比手环有更明确的需求和场景……总之,未来将可穿戴设备和健身追踪非常狭义地归为一类。

第三,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个人消费产品。

迪士尼乐园已使用可穿戴设备作为游客的身份证件。

中国一家房地产公司正在为保安定制可穿戴手环,以实现自动化考勤、定位、开门和巡逻签到。

Penland向我们展示了更具想象力的可穿戴场景: 1. 建筑工人使用可穿戴技术,因为他们需要解放双手进行工作; 2.公司了解员工的生活方式,以识别公司生产力问题; 3、政府追踪城市居民行为,了解群体行为、出行轨迹、健康状况等公共数据; 4.让澳门赌徒佩戴可穿戴设备来测量他们的兴奋或恐惧并研究赌徒的心态——未来也可能用于协助诈骗者,特别是在可穿戴设备成为植入式之后,例如可以接收远程信息的智能隐形眼镜信息; 5、医生通过可穿戴设备了解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避免延误治疗时间。

同时,这也会改变目前的医疗经济模式,因为未来患者将不再主动去医院就医; 6、除了心率、血压、血脂等健康数据外,可穿戴设备将用于测量人们的神经系统,以了解人们的情绪和精神。

专注与否,甚至是内心世界。

这样,老师可以让学生佩戴可穿戴设备,准确了解每个学生是否专心上课;演讲者可以据此了解听众对内容的接受程度;他们可以在商务谈判中更多地了解竞争对手;刑侦部门的测谎技术也可以改变。

7、与社交网络深度结合。

这不仅仅是炫耀你的跑步成绩,就像在朋友圈里排名一样简单。

我们看下一部分。

“智能手环”平均佩戴时间不超过半年的老问题只能说是手环的问题。

可穿戴设备还有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未来的爆发点可能是手环、手表、Google Glass之外的其他设备。

当有人问彭兰德“79元的小米手环会摧毁还是促进这个行业”时,彭兰德的回答很简单:不要把可穿戴设备的未来聚焦在IT公司身上。

2.可穿戴设备与社交深度融合,进入阿凡达世界。

在《阿凡达》的世界里,阿凡达可以用辫子与植物、动物或同伴进行无声的交流。

在彭兰德看来,可穿戴设备的最终目标就是做到这一点:当两个人佩戴可穿戴设备时,见面后无需言语交流就可以直接交流,甚至可以猜测对方是否喜欢自己。

对对方的一些历史感兴趣——前提是对方已经授权了可穿戴设备上的某些数据。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为什么不说话、沟通呢?人类为什么要放弃上帝赋予的能力?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精致的系统,整个世界系统也在一定的神秘规则下稳定运行。

彭兰德的想法是,量化关于人的一切,将增强人们理解世界和人的能力,从而带来社会变革。

这在某些情况下很有用。

彭兰德设想我们通过“镜像神经元”来观察和理解彼此。

你举手,你的大脑皮层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传递给我;当你点头时,我会感觉到你的点头。

这意味着让我设身处地为你着想,了解你的真实感受。

Jeremy Bailenson(BIG TALK Phase 2 的嘉宾)已经有了这样的设备,它可以帮助人类提高 30% 的理解能力。

彭兰德认为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在社交层面上,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约会时坐下来聊三分钟,然后再决定是否互相交换信息时,有了这种了解,他们就可以准确地判断对方是否真的感兴趣。

我在想的是,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新的玩法,比如约会、线下相亲活动、酒吧搭讪、或者《非诚勿扰》之类的节目。

甚至与陌生人交朋友也不再需要摇动手机/检查附近的人。

手环可以检测附近对您感兴趣的人,而不是查看个人资料和照片并添加朋友。

如果有兴趣,可以先连接一下设备和信息。

(可穿戴设备、大数据和社交网络是本次BIG TALK的三大主题。

Penland也分享了很多关于社交的独特观点,但这里仅引用与可穿戴设备相关的观点。

)社交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在中国已经有了大量练习。

比如世纪佳缘的情侣手环即将上市;另一个例子是高雷的New Me手环,它引入了家庭社交互动。

你可以随时“戳”对方,对方手环就会震动,增加社交性和趣味性;微信一些智能手环的开放接口也可以让大家进行排名和分享,从而形成一种社交激励。

在彭兰德看来,社会激励比纯粹的经济激励更有价值8倍以上。

可穿戴设备与社交密不可分,可穿戴设备最终映射到“人”。

无论是汽车等“泛可穿戴设备”,还是佩戴在用户其他设备上的设备,它们最终都会量化用户,并将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直观地映射到网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