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是山寨大军的“救命稻草”还是“陷阱”

时间:2024-05-22 13:55:18 科技赋能

坐在华强北高科德市场的办公室里,刘斌(化名)的心情和窗外的天气一样糟糕。

让刘斌坐立不安的是,多年的试错让他越来越担心自己可能掉进了一个大坑。

刘斌摆弄着一块褪色的手表——这就是他所做的事情。

在外界看来,他手中的“智能手表”有一个更具科技感的名字:可穿戴智能设备。

一年来,这个词已经成为深圳乃至世界五金行业的一块新大陆。

在很多预测报告中,这个市场将成为一块等待开拓的新大陆,就像当年的手机一样。

2008年,山寨手机市场陷入衰退。

和一些同龄人一样,刘斌不再做手机了。

相反,他怀着渴望和激情,转身一头扎进了可穿戴设备的“新金矿”。

但一年后,刘斌发现,与外界预测相反,可穿戴设备的淘金之路荆棘密布、陷阱重重,这让山寨大军陷入了困境。

救命稻草成陷阱 在华强北,可穿戴设备一度被山寨企业视为“救命稻草”。

近两三年,曾经如火如荼的深圳山寨手机产业迅速衰落,濒临“崩溃”。

资金链断裂、囤货严重、无序竞争、品牌手机价格走低、监管部门打压、海外市场萎缩等种种因素,都让精明的山寨从业者嗅到了寒冬的气息:山寨手机即将消亡。

但生计始终受到威胁。

如果我们不做山寨手机,我们还能做什么?答案很简单:可穿戴设备。

这是一个充满铺天盖地的宣传和炒作的行业。

今年5月,多数分析师预测,三年内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美元。

到了8月份,在一些乐观的投行报告中,这个数字被提高到了1亿美元。

对于那些设备制造商来说,他们不知道大众消费者是否会为可穿戴设备买单,但也不敢先停下来了解一下,这势必会耽误机会。

今年6月底,盛大旗下国科电子发布了Geak Watch; 8月,映趣科技的智能手表inWatch也正式亮相。

国外的情况似乎更好一些。

除了谷歌和苹果之外,草根智能手表产品Pebble Watch也筹集了超过1万美元的量产资金。

三星智能手表Galaxy Gear也宣布将于9月在德国上市。

在柏林消费电子展上展出。

品牌厂商的涌入和分析机构的乐观就像一剂强心剂,为华强北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过去生意衰退的时候,这么大的生意让山寨作坊可以继续“靠专业”市场就像一个从天而降的新工作,意义重大。

据刘斌粗略统计,2009年可穿戴设备概念刚出现时,进入这一领域的厂商屈指可数。

当他进入智能手表领域时,华强北已有近20家同行。

数量翻了一番,目前已有数百款智能手表产品出现在华强北电子市场的柜台上。

他们仍然是专业的模仿者:识别趋势,找到最受欢迎的产品,然后直接“模仿”它们。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他们曾经以为的“救命稻草”转眼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陷阱。

刘斌透露,在华强北,来专柜询问智能手表的人90%以上都是内部人士。

大多数人只是想了解这个产品的市场情况。

购买智能手表的人,除了少数数码产品爱好者外,也只有这些业内同仁想要一探究竟。

至于销量,更是少得可怜。

虽然刘斌等几家厂商声称月均销量接近台湾,但据电容屏供应商负责人罗惠明介绍,他接触的华强北客户有10多家从去年年底开始就在销售。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公司的订单总量超过,有的厂家一直停留在百位数。

罗惠明公司生产的电容屏也供应给国克电子、映趣科技等品牌厂商,但他表示,即使是此类瞄准全国市场的品牌厂商,首单量也只有10%左右。

作为上游供应商,罗惠明自然希望刘斌等人能够坚持下去,但在他看来,这些最早的进入者很可能成为可穿戴设备生态圈形成路上的炮灰。

硬件之外的短板刘斌现在最大的担忧是,即使可穿戴设备市场达到规模,山寨厂商仍然很难简单复制“山寨时代”的成功。

与手机相比,可穿戴设备对用户的吸引力更多来自于硬件之外,比如Google Glass围绕图片分享、信息推送衍生出的丰富应用。

曾经有山寨手机厂商的人开玩笑说,只要给我一台样机,一周就能做出一款外观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

但如果无法加载系统和应用程序,那就只是一个摆设,没有市场意义。

刘斌表示,在进入可穿戴设备市场之前,他认为深圳在硬件制造方面拥有先天优势——成熟的电子产品供应和制造链。

另一方面,智能手表的硬件架构和他所做的功能/和智能手机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然而,虽然抄袭智能手机方案降低了硬件成本,但结果是所有智能手表都变成了安卓手机的缩小版。

唯一的区别是屏幕缩小到了2英寸以下。

Android作为一款专为大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设计的操作系统,缺乏针对可穿戴应用的人机交互设计和深入的系统优化,而这超出了山寨厂商的能力。

“这也是之前智能手表用户体验不佳的重要原因。

”刘斌说道。

例如,从应用场景来看,大多数智能手表的主要功能都集中在健康管理上,比如心率、脉搏、血压、步数等身体数据的采集。

但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认为,真正关心这些数据的消费者有更专业的医疗设备可供选择。

而且,收集数据并不一直是健康管理设备的重点。

数据所代表的人类健康状况是核心价值。

但这些医疗数据分析必须与传统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深度融合,才能发挥普遍作用。

这也是本轮新硬件创业门槛高于互联网软件创业的原因。

这是一场“硬件+软件(APP)+云”三位一体的竞赛。

无论是智能手表还是智能手环,硬件本身只是连接软件。

拥有云的枢纽只是吸引消费者的基础。

云端大数据的价值挖掘是可穿戴设备的灵魂。

刘毅认为,只有实现这一步,可穿戴设备才能真正打开金矿之门。

对此,原来的山寨手机主们并不专业。

观望还是继续前进?刘斌目前的无奈在于,不仅自己对构建硬件+软件+云的生态圈束手无策,就连一些国内一线IT厂商也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

在他看来,现在最安全的做法是等待那些最先绘制蓝图的人举起火炬带路,比如苹果和谷歌。

两者都具有构建硬件+软件+云三位一体生态系统的强大能力。

实力和号召力。

这也是深圳众多山寨厂商和创业团队的普遍态度和做法。

罗惠明透露,近两个月来,除了国科电子等品牌厂商新增3万片电容屏订单外,其他渠道的订单明显减少,包括风投、山寨厂商甚至品牌厂商,都在等待市场真正回暖。

只有这样,势头才会恢复强劲。

毕竟,可穿戴设备的生态系统何时形成仍是未知数。

即使抗风险能力强的品牌厂商落入陷阱,也算是积累经验的一次尝试。

对于创业团队或者山寨企业来说,这种错误将是致命的。

某一线品牌IT厂商人士证实,该公司确实设立了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研发项目,但这只是战略性的,尚未到具体产品上市阶段。

而最重要的是,还需要等待整个产业链的成熟。

但“等大法”也存在问题。

大麦科技产品总监项一宁认为,这让人感觉又回到了智能手机的老路:苹果、谷歌等国外厂商找到了金矿并大规模开采,中国企业只能效仿。

后来又偷偷挖出了几块属于自己的金子。

这意味着创业团队和山寨厂商必须找到最佳的进入时机,并随时思考调整自己的创新方向。

否则,后果要么是跟进太晚而错过智能手机之后的新金矿,要么是跟进太晚。

时机还为时过早,你会陷入前方的新陷阱。

有消息称,苹果智能手表和谷歌智能眼镜很可能会在2020年正式上市,对于可穿戴设备产业链来说,他们的产品或许能够定调,打开整个行业的未来。

然而,无论是等待还是继续前行,留给国内厂商的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