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杀掉那个人类编剧

时间:2024-05-22 13:54:24 科技赋能

“阿里巴巴影业不再聘请专业编剧。

” 2019年11月,在一次论坛上,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表示。

那么他们会邀请谁呢? “邀请IP贴吧主和无数同人写手,选出最优秀的十名组成一组,像一场杀戮游戏一样,不断淘汰。

最终写得最好的人,将获得重重奖励,并且那么他就会被保留为编剧甚至是编剧,原标题是“故事很长,但关键在于前三个字,请IP。

”这只是市场对专业编剧的不认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编剧应运而生。

同年12月,阿里巴巴推出自动编剧机器人——“阿里巴巴”。

据说,创作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本只需要30分钟。

不过,阿里编辑最近似乎没有什么动静。

一方面是以互联网企业为主的资本方进入电影带来的市场变化,另一方面是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追捧和拦截。

这无疑是西门吹雪和叶孤城的双向狙击,意图很明显:杀死人类编剧。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人类编剧?编剧、导演、演员是社会的三大支柱,但为什么导演和演员如此重要,而编剧却越来越被边缘化? 1、编剧被排除在产业运营之外,资本入侵加剧了这一现象。

影视行业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影视制作就像盖大楼。

制片人是业主,制片人是承包商,编剧是建筑师。

设计师就是承包商。

”大家都知道设计师的重要性,从邓小平被誉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就可以看出。

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影视是一个漫长的产业链,此外还包括寻找投资人、搭建剧组、调配人员等。

这些都不是编剧擅长的,所以很多时候他们被排除在产业运营之外,而随着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影视行业,编剧的待遇就更差了。

我经历过的投资人从房地产厂商到现在的互联网公司。

最好的就是煤老板。

“除了要求女演员,没有其他要求。

”从王海林对煤老板的记忆中,可以看出一二。

互联网公司用数据说话的看家本领,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剧本创作已经从编剧说了算转变为数据说了算,比如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都在做自制的网络电影和网络剧。

根据网络小说的受欢迎程度来选择改编对象,根据话题的受欢迎程度来选择题材,根据用户观看视频时的行为数据来设计剧情、情节等,IP是否受欢迎成为了主要考虑因素。

原本重要的编剧,沦落为修改剧本的“二次创作者”。

2、AI技术席卷电影行业。

剧本创作只是一个开始。

数据开发人员分析了第一个预告片的反馈,并使用统计和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来创建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预告片。

电影,既减少了预算,又提高了传播效果。

2018年,日本微软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角色“凛奈”是一名女高中生。

她在电视剧《世界奇妙物语16秋季特别篇》中客串饰演人工智能机器人。

在影片编排、预测、剪辑方面,人工智能也在不断试水。

因此,人工智能能够充当编剧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代电影编剧理论的创始人席德·菲尔德将标准的2小时电影剧本分为开头、中间和结尾。

它们分别位于第 1-30、30-90 和 90 页,这两个情节应该出现在第 25-27 和 85-90 页。

看起来,脚本的编写似乎有规律可循,那么在实践中,人工智能脚本的完备程度如何呢?电影导演奥斯卡·夏普和他的技术专家朋友罗斯·古德温创建了一个名为“杰森”的人工神经网络(后来他要求更名为“本杰明”)。

在写剧本之前,本杰明已经阅读了数千部科幻电影。

剧本中包括许多在电影史上留下名字的经典作品,最终写出了一个名为《太阳之泉》的科幻电影剧本,并被拍成了一部9分钟的科幻短片。

但结果并不好。

对话特别苍白,缺乏情感张力。

演员时不时弹出的“我不知道你到底是什么”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这只是开始。

我们的想象空间值得我们思考。

AI编剧的机会在哪里?事实上,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得益于互联网带来的海量数据。

一旦进入影视行业的互联网公司足够成熟,将剧本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度结合,人工智能编剧将成为常态。

1、人工智能编剧的悖论:领导忍不住,电影看了很多,但剧本还是写不好。

如果本杰明能尖叫,我毫不怀疑它会像这样哭。

所谓编剧,他的创作核心之一就是创新,但创新并不是光靠看电影、看剧本就能解决的。

对于编剧来说,还需要对生活进行更敏锐的观察,比如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阅读剧本之外的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等。

创新就是要打破原有的束缚,但人工智能编剧都遵循原来的规则。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同时,创新是无序的、难以量化的。

正如广告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被浪费了,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研究人员 很多人都知道创造力来自于生活,但他们不知道它来自于生活的哪一部分。

人工智能编剧现有的学习方法无法使他们成为优秀的编剧,但也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实现创新突破。

这种内在矛盾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

我们可能会认为,除了让机器学习剧本之外,我们还可以“喂”小说、新闻、编剧的生活等,来增强机器的人文气息。

如果真这么简单的话,那么估计人工智能能过上吃饭睡觉打豆生活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人工智能无法内化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

固有的联系只会增加机器的不确定性。

制作了完全不同的剧本。

我们的老祖宗孟子早就说过,宁可无书,莫信书。

但对于人工智能编剧来说,除了信任书似乎没有其他解决方案,但无疑是充当助手、提供创意建议的有效方式。

而且,这样的发展方向不会招致人类编剧的强烈批评,留下一点喘息的空间。

2、二次创作创造电影市场。

人工智能编剧这个新空间本来是一个创意驱动的行业,但现在的市场环境是它已经演变成一个利润驱动的行业,尤其??是在电影业发达的美国。

2017 年,有 43 部好莱坞大片是续集、重启或衍生作品;而在美国,票房前10的影片中有10%都是这种类型,其中前三名就是我们熟悉的:《星球大战》、《美女与野兽》和《神奇女侠》等大IP。

2017年美国票房前十的电影,数据来自网络。

可见,影视市场逐利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

无论成熟的电影产业的市场如何,就连我们这样的电影市场也不例外。

对于人工智能编剧来说,改编无疑比独立创作更容易。

此前,豆瓣上有网友抱怨国产影视改编的繁荣。

事实上,当编剧的作用开始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时,就意味着这个行业的话语权正在不断被阉割。

某种程度上,编剧的降维创作,无形中给了人工智能超越的空间。

这种不正常的模式令人失望。

编剧宋方进曾经说过,其实我们现在担心的不应该是机器怎么写得像人,而是很多编剧怎么写得像机器人。

编剧整体水平的下降,给了机器更多的追赶机会。

不得不承认,这是人工智能编剧的一个新的市场机会。

机器编剧的水平应该是人类编剧的底线,不可触碰。

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大,人类编剧就越安全。

否则,人类编剧就会瞬间被消灭。

此前,科大讯飞的同声传译造假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受到同声传译界的严厉批评。

原因之一无疑是,同声传译从业者已经厌倦了各种科技公司在一点意见分歧的情况下取代人工翻译员。

任何直言不讳地取代流传的傲慢言论都是赤裸裸的羞辱,充满了自以为是的不尊重和蔑视。

文章开头提到的阿里事件发生后,编剧圈积极响应,抵制阿里。

智能相对论分析师雷宇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编剧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认可度越高,它就越有前途。

不管是西门吹雪,还是叶孤城想要杀掉人类编剧,人类编剧应该就是陆小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