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巨头英特尔近日发布了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
今年第四季度实现营收1亿美元,同比增长6%,而财年(编者注:财年是指10月1日至9月31日的营收)全年营收达到1亿美元,净利润达到1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2%,在70亿美元的补贴下,在PC整体销量不景气的前提下,交出如此完美的财报实属不易。
2013年初,英特尔宣布2013年平板电脑芯片出货量将达到1万颗,虽然最终数量大大超出预期,达到1万颗,但这一成绩是以70亿美元的高额补贴为代价的。
据美国贝尔斯登研究公司估计,其移动和通信部门全年运营亏损高达70亿美元。
据了解,英特尔对每台ATOM平板电脑的补贴金额高达51美元(超过人民币)。
如此高的补贴金额让业内人士感到难以理解,因为众所周知,全球Android平板电脑的价格越来越低,大多售价低于美元。
英特尔的补贴相当于售价的四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几乎所有平板厂商。
大大小小的平板电脑制造商都推出了基于ATOM处理器的平板电脑。
硬件产品的丰富导致了软件层面兼容性的提升,这也使得英特尔全球平板芯片市场份额已经超越高通,落后于苹果。
然而,当全球平板电脑销量已经达到增长瓶颈、增速逐年下滑的时候,英特尔却依然如此执着。
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在平板电脑市场压倒高通吗?事实上,2017年,英特尔就投资了瑞芯微、展讯、锐迪科。
瑞芯微的投资已初见成效。
在10月的香港电子展上,瑞芯微推出集成基带的低成本SOC解决方案,引起各方兴趣。
按照计划,高性能、低价位的4G集成SOC将于今年上半年推出。
这不仅仅是平板电脑市场的问题,英特尔意图借此蚕食高通和其他ARM授权商主导的移动芯片市场份额。
错失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端数年后,英特尔今年终于有望赶上竞争对手。
不过,对于英特尔这样的百年科技巨头来说,它不会再犯错失移动芯片市场的错误,追赶老对手高通也不会是英特尔的最终目标。
从移动设备到可穿戴设备,英特尔希望一劳永逸地击败高通。
从收购英飞凌到巨额补贴,表面上看,英特尔的业务重心仍在移动终端,但移动芯片市场的整体格局已经确定,想要追赶显然不现实。
事实上,经过近两年的筹划,英特尔已将赌注押在了代表未来技术趋势的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领域。
前者就像一把闪亮的金钥匙,后者则是一扇通往“万物互联”的大门。
据Berg Insight发布的行业数据显示,可穿戴设备年出货量将达1万台,每年将突破1亿台,年增长率达54.7%。
早在2018年,英特尔就在英特尔开发者论坛上发布了一系列全新低功耗处理器Quark;而在去年的CES上,英特尔首席执行官科再奇就可穿戴设备发表了主题演讲。
与此同时,英特尔公布了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一系列新产品计划,其中包括专门为可穿戴设备设计的新芯片Edison。
QuarkEdison 推出了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 Edison 和 Quark 处理器。
前者支持不同操作系统,配备WIFI和蓝牙连接以及应用商店,更适合智能手表、眼镜等设备;而夸克的尺寸更小。
主要针对运动监测耳机、手环等设备。
这两款芯片为英特尔的可穿戴市场布局奠定了基础。
在今年的CES上,英特尔公布了其针对可穿戴设备的一系列最新技术成果和计划:英特尔居里模块,这是一款用于可穿戴解决方案的按钮大小的硬件产品。
这款微硬件产品采用了英特尔的可穿戴设备技术。
首款专为可穿戴设备推出的专用片上系统 (SoC)。
该模块包含英特尔QuarkSE系统芯片、蓝牙低功耗无线电、传感器和可充电电池,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发货。
同时推出了基于爱迪生芯片的智能机器人。
英特尔居里模块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布莱恩·科再奇 (Brian Krzanich) 表示:“全新的个人计算体验、智能互联设备的兴起以及可穿戴设备革命正在重新定义消费者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目标是利用英特尔技术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帮助个人和企业获得他们真正想要的体验。
”他还宣布与运动眼镜品牌Oakley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合作,与HP在3D领域合作。
它还重点介绍了Intel Security的全新跨平台应用程序TrueKey,该应用程序可以利用用户的面部、设备或指纹等个性化特征,使设备登录变得更轻松、更安全。
还透露了无线充电、英特尔实感摄像头、新沉浸式应用等方面的新合作项目。
此前,英特尔投资部门英特尔投资已投资了两家可穿戴设备公司,分别是智能眼镜Recon和健康智能手表Basic。
不仅如此,通过广泛的投资与合作,英特尔的可穿戴设备无所不包:与美国歌手50 Cent合作推出生物监测耳机、AIQ的智能运动服、MICA智能手环、泰格豪雅智能手表等,还涉足医疗监测领域,在跨平台增强现实应用领域,有传言未来第二代Google Glass也将采用英特尔的移动处理器。
MICA智能手环 对于可穿戴设备,英特尔从芯片到产品的布局堪称完美;而掌握了这个关键之后,面对物联网的大门,牵头制定行业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英特尔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去年3月,英特尔与IBM、思科、通用电气和AT&T联手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
该联盟目前拥有100多家成员,包括华为、微软、三星等业内知名企业。
IIC专注于各个企业的物联网建设和战略,不专注于行业标准的制定。
相反,它与认证机构合作,确保物联网技术在各个业务领域的融合。
从上面不难看出,英特尔在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方面花费了大量精力,但它并不是唯一一家想要主导物联网互连标准和可穿戴设备的公司。
AllJoyn是由高通主导、物联网技术标准联盟AllSeen制定的互联网连接设备的技术规范。
据高通总裁德里克·阿伯利介绍,这个联盟规模庞大,已有10多家公司签约加入。
谷歌还在推广其与 NestLabs 等公司共同开发的标准,而苹果则希望其 HomeKit 标准能够被市场接受。
三星电子上周宣布将投资 1 亿美元帮助外部公司开发与 SmartThings 标准兼容的产品和服务。
正如英特尔首席执行官科再奇所说,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意味着今年将是“下一波消费技术浪潮的开始”。
然而,有无数的公司想成为潮流引领者。
在强敌的包围下,英特尔已经没有机会在新的市场上展现其在个人电脑市场无与伦比的领导地位。
这位40岁的巨人机会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