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高烧”持续!可穿戴设备制造商需要做什么?

时间:2024-05-22 13:47:37 科技赋能

智能生活不再是幻想。

从日常生活到出行,智能产品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今年以来,智能穿戴设备的“高烧”持续从国外蔓延至国内。

小米手环以79元的价格戳破了智能穿戴设备高定价的泡沫。

在智能手机市场红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智能终端厂商将目光转向可穿戴设备市场。

专注于智能设备市场的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近日发布了上半年智能手环市场报告。

报告显示,全球智能手环出货量较去年同期激增10%。

智能手环的爆发只是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的一个缩影。

国内市场刚刚起步。

不断培养消费习惯、挖掘真实需求,是可穿戴设备厂商现在需要做的。

  可穿戴设备正在从“虚火”转向实用主义。

今年被称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爆发年”。

从眼镜、手环到服装,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各种创造力的测试平台,无论是行业巨头还是初创企业。

他们都纷纷推出计划,市场可谓持续“高烧”。

尽管可穿戴设备受到广泛关注,但市场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光明。

例如,最受消费者熟知的谷歌眼镜已经流行了好几年,最近才在美国推出。

今年以来,可穿戴设备的虚假热潮逐渐消散,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采取务实的行动。

Canalys的统计报告将腕部可穿戴设备分为两个市场:一是智能手表,其特点是能够安装第三方应用软件;二是智能手表,其特点是能够安装第三方应用软件;另一个市场是手环,功能固定,不能安装软件。

报告指出,上半年腕带市场,Fitbit和Jawbone位列全球第一和第二。

智能手环方面,三星继续领先,以三款主力手表Gear 2、Gear 2 Neo和Gear Fit领衔。

市场;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品牌分别是Pebble和Sony。

这些产品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市场,进入了用户的手中,不像几年前的Google Glass,还被琵琶半遮半掩。

在国内,小米手环近期高调发布,紧随其后的是中兴智能手环和华为荣耀手环。

放眼市场,谷歌已经正式建立了强大的可穿戴设备平台,而苹果的iWatch也即将暴露其真实身份。

预计一批新款智能手表将亮相今年9月的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

目前,大多数硬件公司都在等待苹果的iWatch推出,然后这些厂商就会开发产品。

无论如何,谷歌、三星等巨头,以及小米、百度等国内互联网先行者,都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引导市场从“虚伪”走向务实。

  可穿戴产品在国内市场仍处于“试水”阶段。

如果两年前提到可穿戴设备,更多的中国消费者只会想到科幻电影中的各种神器。

当然,有些人会了解谷歌眼镜,但大多数国内消费者了解可穿戴设备的人还是从三星的智能手表、传说中的苹果iWatch和小米手环开始了解它们。

可穿戴设备在国外很受欢迎。

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可穿戴设备是否会像智能手机一样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还很小。

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大多集中在运动、健康、医疗等领域,产品包括智能手表、手环等。

记者在京东、苏宁、天猫等主流电商平台搜索发现,据了解,市场上常见的可穿戴设备价格从70元至80元到一两千元不等。

虽然价格各异,但核心功能无非就是监测运动、睡眠以及其他几个可选的辅助功能。

三星Gear Fit SM-R售价99元,主要功能是健身监测,可以提醒用户加速或减速,还可以接收GALAXY手机的提醒;而售价99元的ibody智能手环的主要功能还有睡眠监测。

我们无法判断这两种产品在健康监测和技术应用方面的差异。

从使用上来说,从国外到国内,可穿戴设备产品的需求其实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以目前流行的手环为例,国外用户迫切需要完整的运动数据,并且在专业健身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下一步的运动更加实用。

在中国,更多的用户只关心产品本身,将其作为装饰品或配饰来尝试,而不关心它能产生的效果。

即使从设备中获取了相关监测数据,也很少有人会让这些数据对自己的健康有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穿戴设备对于中国更多用户来说只是“伪需求”。

技术和市场挡住了厂商的掘金之路。

目前,可穿戴设备只是终端市场的一小部分补充。

国科智能手表产品经理徐鹏认为,可穿戴设备的推出对市场来说是一次考验,产品的吸引力要么太多,要么太少。

太多基本上相当于第二部智能手机;太少了只是一个配件,功能开发很少。

从应用技术角度来看,毫无疑问,未来可穿戴设备市场甚至有机会冲击智能手机。

但目前很多可穿戴设备只能算是手机的辅助产品,仅起到扩展功能的作用。

如果没有革命性的应用,可穿戴设备就无法摆脱辅助产品的定位,很难进入大众市场。

此外,它们还面临着所有电子通信产品共同的挑战——隐私安全和数据安全。

目前,大多数可穿戴设备产品功能都依赖于云服务和大数据。

大多数用户数据存储在云端,安全问题不可避免。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可穿戴设备”和“互联网思维”一样,都是一个被误解的坏词。

在业界,没有人能够为可穿戴产品的设计树立标杆。

就像iPhone之于智能手机一样,在现有的可穿戴设备产品中,我们找不到像iPhone这样能够引导市场、让用户趋之若鹜的产品。

因此,可穿戴设备仍然是大多数消费者心目中存在和想象的产品。

如果消费者缺乏认知,市场的大门自然就无法打开。

总体而言,可穿戴设备在国内市场仍处于起步和引导阶段。

不断培养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挖掘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是可穿戴设备厂商迫切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