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可穿戴设备市场将突破1亿美元,销量将达到1万台。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人民网记者配备了被誉为“采访神器”的谷歌眼镜进行采访拍摄。
据说这种眼镜只有一副,价值100多美元。
记者需要轮流佩戴它们来发布实时图片和视频。
这是中国大陆民众第一次看到谷歌眼镜的密集使用。
网友纷纷表示:“太高端了”。
可穿戴设备给每个人带来新鲜的、颠覆性的体验。
然而,当最初的新鲜感结束后,随着接触越来越亲密,人们是否会发现这些看似“高端”的可穿戴设备也存在着一些尴尬的缺点呢?谁应该为健康风险、头痛和过敏负责?可穿戴设备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电脑从手机缩小到了眼镜、手表那么小。
尺寸缩小似乎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事实上,它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可穿戴设备离人体越近,健康意义就变得非常重要。
前段时间,一款名为Fitit的新产品出现在Kickstarter(美国创意项目众筹网站平台)上。
它是一种黑色塑料小玩意,只有一英寸半长,可以测量你的活力程度。
你随身携带它,它会持续追踪你走了多远、移动了多远等。
你甚至可以在晚上佩戴它,因为它还可以追踪你的睡眠时长和质量。
然而,Fitbit近期销售的健身腕带追踪器却收到了大量产品质量投诉。
在Fitit论坛上,用户指出,他们在佩戴该产品后出现了皮肤过敏的情况。
仅这篇帖子就有数百条评论,这说明这个问题并不是偶然的。
一位用户表示,这款腕带追踪器使用了大约一个半月后,设备的电池和充电端口接触处出现了一些小红点。
后来医院检查发现是皮肤过敏。
据称,引起皮肤过敏的主要原因是Fit Farcelor腕带中的金属含有镍。
其主要特点是很容易刺激皮肤,引起红肿、湿疹等现象。
2020年10月,谷歌推出了第二代谷歌眼镜,第一批限量套装。
然而,随之而来的并不全是赞扬。
一位来自美国的粉丝抱怨说,他戴眼镜的第一周就感到头痛。
那时,他每天无论去哪里,都戴着谷歌眼镜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新体验,包括不断用它拍照、视频和进行互联网搜索。
现在,这位爱好者已经决定放弃佩戴这款产品,因为他无法忍受谷歌眼镜带来的剧烈头痛。
眼科专家指出,佩戴此类眼镜会导致使用者眨眼次数减少,导致视觉疲劳和干眼症,还可能导致头痛。
数据安全:谁窥视了我的隐私?大数据+可穿戴设备会带来什么?很多人可能对个人隐私保护感到比较不安。
如果你看过《黑镜》第一季第三集,你会对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有一些思考。
未来,每个人都会被植入内置芯片,内存图像可以随时查看。
正是一个多疑的丈夫为了寻找妻子不忠的证据而进行的记忆搜索导致了家庭的毁灭。
目前,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可穿戴设备则强化了这种依赖性。
当可穿戴设备上印有健康指标、生活偏好、行为习惯、行动轨迹、工作经历等,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像Sensatex Inc的智能衬衫系统和Under Armour的E39压缩衬衫这样的智能服装技术可以远程监控穿着者的心率、呼吸和其他生命体征。
除了帮助运动员识别和解决表现问题外,此类服装还可用于监测老年人或手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或者在危险情况下监测士兵和消防员的生命体征。
这类服装的危险在于,收集的数据通常通过蓝牙或无线个域网等协议传输,容易被拦截和侵犯。
有分析指出,可穿戴设备通过互联网释放海量数据,无论是企业对用户的营销,还是用户的个人身份特征和消费习惯,都可以被存储、处理、挖掘和整合。
各种数据。
大量数据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经济、社会甚至政治利益。
业界已经提出担忧,数据安全可能成为影响可穿戴技术发展的下一个瓶颈。
如何保持太轻也是一个问题。
“可穿戴设备”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体积小。
可穿戴设备必须保持小而轻,否则没有人愿意佩戴。
这使得它们很容易同时被遗忘,并且您丢失设备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那么,我们该如何防止这个“小家伙”走丢呢?这是大多数消费者关心的问题。
有人设计了一个场景,你下班后去麦当劳吃晚饭,口袋里揣着 Fitbit、手机、钥匙、钱包。
当您吃完晚饭回到家时,您发现口袋里的 Fitbit 不见了。
它太小太轻,所以很容易丢失。
有用户说,如果我的钥匙从口袋里掉出来,我会注意到,如果掉出来的是Fitit,那就是永别了。
除了太小之外,挑剔的用户还抱怨可穿戴设备的“笨重”且易碎的外观。
“钛金属框架看起来很漂亮,而且有弹性,但这也意味着 Google Glass 不能像传统眼镜那样折叠起来,挂在 T 恤正面或口袋里。
而且裸露的折射显示屏看起来很脆弱,我们当时“这位用户认为,谷歌在提供超细纤维外壳来保护敏感部件方面非常周到,但最终的包装非常笨重,如果不携带,用户需要携带一个大手提包。
”随身携带背包,即使有眼镜包,取下眼镜后存放也不方便。
另外,在高强度使用(摄影、录像)下,电池的电量也是一个问题。
谷歌眼镜常常显得不够用,除非你有节制地使用它,否则你不可能每天给它充电一次,而且几分钟之内它就会变成一个普通的框架。
当然,对于仍在使用的可穿戴设备来说。
在起步阶段,这些问题或许都不是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迭代,绊脚石将会被踢掉。
有网友曾经想象过这样的未来生活场景:“我把手机忘在家里了,出门后还可以通过智能眼镜接收和回复手机上的短信和电话。
在办公室坐了大半天之后,当天,智能手表发出通知,表示已达到久坐时间限制,如果需要起身走动,则会给出详细建议,如果您想晚上在家看电视,可以使用。
手势让手环识别身体轨迹并向电视发送指令,进行换台、调节音量等……”延伸阅读中国可穿戴设备趋势 政策方面:去年10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改委在《关于2020年组织实施移动互联网和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产业化的特别通知》中明确将可穿戴设备列为“重点支撑”。
移动互联网应用需要开发多种类型、可大规模商用的可穿戴设备。
企业方面:上述通知前半个月,北京通信展上就有多款可穿戴设备亮相。
继中兴在CES上发布后,一个月后华为也将在MWC上展示相关产品。
国内已经推出或即将推出可穿戴设备的企业包括联想、盛大、酷派、海尔、奇虎、小米和大唐。
资本方面:IDG、经纬创投、北极光创投、戈壁资本、创新工场、德迅投资等一大批早期投资机构从前年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截至去年9月,国内可穿戴技术领域已有30余个风险投资案例。
市场: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走在前列的深圳,IT卖场已经在销售GEAK Watch、in手表、咕咚手环、智能项链“魔豆”以及计步器、胎心率监测器等可穿戴设备。
据卖场报道,除了智能手表外,最畅销的产品是手环等与健康相关的设备。
趋势:2018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2018年至2018年,我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或将增长16倍以上,数量突破1万台,市场规模将增长19倍,达到1亿元。
从三星智能手表“GEAR”商标申请到引起市场震动的“Google Glass”,再到苹果“iWatch”相关专利频频曝光,都表明国际厂商在可穿戴领域遥遥领先,但从中兴、华为、联想,从酷派等行业龙头企业的产品策略和市场布局来看,国内厂商一定能后来者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