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万众期待的可穿戴设备Google Glass公开发布。
然而,除了眼镜发布前后引起全球关注外,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谷歌眼镜似乎并没有在风云变幻的IT市场中激起太大的涟漪。
不到半年后的9月10日,另一家全球知名公司苹果公司发布了腕式可穿戴设备Watch,已经吊起了用户的胃口,为沉闷的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据苹果公司称,该产品将于今年年初上市,售价为美元起。
自该产品发布以来,网络上对它的关注度似乎比同期发布的 iPhone 6 还要高。
什么是 手表?手表首先是一块手表。
它采用多种技术,与iPhone配合,实现与全球标准时间误差不超过50毫秒。
当用户跨时区旅行时,它会自动调整为当地时间。
手表还会根据用户的日常生活和日程安排发送相关通知和提醒。
这些都是传统手表所不具备的功能。
不过,严格来说,Watch并不是“手表”,或者说“手表”功能并不是它的主要功能。
之所以被称为“手表”,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戴在手腕上的可穿戴设备,主要不是用来报时的。
就像苹果公司的另一款可穿戴设备谷歌眼镜一样,它不是用来通过镜片向外看的,而是因为它戴在头上眼睛上方。
在硬件配置方面,Watch与普通智能手机几乎相同,如屏幕、处理器、操作系统、存储空间等。
但与手机不同的是,Watch没有SIM卡插槽、GPS芯片、它能实现的大部分功能都需要通过WiFi与iPhone连接,并借助iPhone来实现。
因此,可以说Watch是iPhone的外接设备。
如果没有手机的支持,它能实现的功能并不多,它的通话、联网、数据传输等功能都需要iPhone的帮助。
Watch能够实现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健康数据监测、追踪和共享。
这是苹果CEO库克在发布会上强调的一个特点。
该手表内置加速度传感器和心率传感器,可用于监测用户全天的运动数据和其他健康数据,并允许将这些信息与亲密的人共享。
Watch还可以从配对的iPhone“借用”GPS和WiFi信息来跟踪用户的健康状况。
再加上全新M8协处理器的使用,可以实现更细致、更准确的数据监控。
社交功能也是Watch最有趣的功能之一。
苹果为 Watch 设计了一种新字体,让手表内容更易于阅读。
由于手表支持Facebook、Twitter等社交软件,因此您也可以在手表上接收这些信息。
当您想查看相关信息时,只需用手指在表面滑动即可立即浏览。
此外,Watch还支持Pay快捷支付功能,与iPhone连接后可以快速拨打电话、收发短信和电子邮件。
Watch采用苹果自研的S1芯片,背面有许多传感器。
当用户举起手时,显示屏将自动打开。
显示屏上将出现一个点图标,可以拖动或单击。
“抱怨”多于赞扬。
和所有新事物一样,Watch 自发布以来,有一些来自各方的赞扬,也有更多的抱怨。
在笔者看来,之所以“抱怨”多于赞扬,是因为各方对其抱有过高的期望。
产品发布后,由于产品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优”,不满情绪很快在网络上蔓延。
总体来说,这款产品的缺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平庸。
从发布会上发布的图片来看,这款手表的显示屏为方形。
此前,Apple Watch 被苹果粉丝和媒体描述为一款在各方面都超出了当前水平的设备,但事实上,它甚至可以称得上平庸,其设计与索尼、三星的智能手表不相上下。
和卵石。
非常相似。
必须与手机配对才能使用。
苹果并不是第一家推出智能手表的制造商。
此前三星已经推出了智能手表。
与Watch一样,三星智能手表也需要与手机配对。
业界普遍对此并不看好,因为用户几乎不可能花大价钱购买一块不能独立使用的手表。
虽然智能手表可以给你显示时间和通知,但大多数时候你仍然需要拿出手机来处理和回复,这让原本简单的步骤变得复杂;虽然用户可以通过手表过滤信息,但这些工作手机也会做得更好。
功能有限 运动和健康功能是手表的主要卖点,但这几乎是可穿戴设备的固有功能。
Watch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与iPhone捆绑的组合上;而其他功能,比如滑动播放音乐、回复消息等,功能上并没有什么新意。
它是昂贵的。
根据发布会公布的价格来看,Watch的最低售价已经可以在全球大部分国家购买更高配置的智能手机。
在中国,你甚至可以购买国产品牌的高端或顶级机型,但在功能上,这些智能手机的功能远远超出了Watch所能提供的。
更重要的是,Watch只能与苹果手机配对,这意味着除了Watch本身的价格之外,用户还必须支付数倍于Watch的价格才能使用这款产品。
续航不佳 在发布会上,苹果并未对 Watch 的续航进行说明,但官方随后对续航问题的回应表明,Watch 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并没有突破。
由于尺寸限制,智能手表的电池续航时间一般只有一天左右,这对产品使用的便捷性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各界的批评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一款尚未上市的新产品,它能够引起如此多的关注,也是苹果产品影响力的体现。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Wacth 作为首款产品,与第一代 iPhone、iPad 一样不成熟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Watch的大部分功能必须依赖iPhone来实现,这应该与苹果试图借助iPhone的繁荣,寻求整个产业链的优势有关。
扩展阅读可穿戴设备的需求还不仅仅如此。
手表要到明年才会投入商用,而三星、LG、索尼、摩托罗拉等公司的腕部可穿戴设备已经投入商用。
只是没有一家公司的产品发布像Watch一样受到全球关注。
据Kantar Worldpanel ComTech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虽然有三星Gear系列、LG的G Watch或者摩托的Moto,但全球市场上只有0.81%的人拥有智能手表,其中三星设备占据了51%。
%,索尼占17%,Pebble 占6%。
或许,Watch的出现将引发新一轮的创新浪潮,让IT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进入红海的时代,可穿戴设备仍处于蓝海阶段。
根据数据分析公司CCS Insight的报告,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1万台,到年底这一数字将跃升至1万台。
该公司预计,到今年全球市场将有 2.5 亿台可穿戴设备投入使用。
不过,此类产品尚未像智能手机一样扰乱行业格局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依赖程度还不是很高。
从目前来看,可穿戴设备的用户大多是行业专业人士或数码科技爱好者,而这些用户大多不会选择长期佩戴。
主要原因是产品功能过于单一,没有一个是绝对必要的。
即使智能手环可以测量血压、心率,智能手表可以实现通话功能,也不会引起用户的极大热情。
目前,最流行的三种可穿戴设备——手表、手环和眼镜——尚未成为生活必需品。
即使它们配备了智能属性,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人们对传统产品的依赖和认知。
截至目前,可穿戴行业还没有真正进入标准化。
各个厂家各自行动,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需求也不同。
可以说,可穿戴设备要像智能手机一样繁荣,还需要很长时间。
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就像智能手机一样,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
相信随着产品功能的丰富和用户需求的满足,可穿戴设备市场也将迎来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