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人类将不再有隐私

时间:2024-05-22 13:07:40 科技赋能

外媒撰文展望未来物联网对人类隐私的影响。

例如,文中的个人驾驶信息被智能收集,谨慎的驾驶员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汽车保险,而技术差的驾驶员则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

文章认为,未来隐私将会分崩离析,因为选择不公开信息的成本太高。

为了竞争工作、获得利润丰厚的贷款或优惠保险,我们将不得不牺牲我们的个人数据。

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对于物联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不仅看到了蓬勃发展的新市场,也揭示了未来出现反乌托邦场景的可能性。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FTC) 的一份新报告探讨了物联网中联网设备对人类隐私的影响。

我们可能需要为以下潜在危险做好准备:侵入性营销、无休止的消费者监视、无形的消费者激励、秘密的政府监视以及新形式的黑客攻击。

汽车 GPS、健身追踪器或智能冰箱收集的信息如何对个人的信用、就业或保险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FTC希望建立数据收集和使用的行业标准,作为起草相关法规或新法案的起点。

联邦贸易委员会要求国会通过全面的数据安全法规,这些法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消费者遭受最近困扰索尼影业、塔吉特和家得宝的数据泄露危机。

FTC 希望人们认识到数据最小化的好处:公司应保留尽可能少的数据,在不再需要时处理这些数据,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删除验证信息。

David Rose是图像识别分析师DittoLabs的首席执行官,也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员。

他谈到了他对物联网给消费和社会带来的挑战的看法。

罗斯并不担心斯诺登揭露的政府监控阴谋,而是强调“企业监控”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智能设备使公司能够聚合有关用户的最精细、最具体的信息,以更好地预测他们的购物习惯。

客户数据管理公司 Acxiom 和营销服务公司 Epsilon 等公司现在按地址编译美国每个家庭的数据,并将其细分为数千个字段。

消费数据正被用于越来越多意想不到的目的。

而公众对此一无所知。

Ross 使用其公司的产品 Ditto 来解释公司如何针对不同受众进行广告和营销。

同上扫描社交媒体上公开可见的照片。

照片中的人可能开着吉普车,背着普拉达手袋,或者喝着红牛,Ditto 可以利用这些品牌来推断消费者的偏好或确定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购买什么。

“我们称之为亲和力数据,”罗斯说。

世界隐私论坛执行董事帕姆·迪克森(Pam Dixon)更关心数据收集的一些令人担忧的方面。

使用。

Dixon 举例说明了收集数据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作为促销优惠的一部分,保险公司可能会要求客户在家中佩戴活动追踪器,以计算步数、测量压力或记录膳食。

对于患有慢性病、坐轮椅、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或天生患有遗传性疾病的客户来说,如何佩戴这样的活动追踪器?显然,上述保险优惠条款以“人人年轻、健康”为前提,忽视了这些特殊群体,从而引发歧视。

保险公司、公司员工和执法机构使用传感设备收集的个人数据的方式是否有限制?我们还不知道。

谁拥有这些数据?它们存储在哪里?有加密吗?它是如何使用的?这些数据是否被包装并出售用于消费者未知的目的?这些问题我们也无法回答。

尽管存在这些批评,一些消费者还是同意从远程监控他们的车辆、房屋和身体中受益。

科罗拉多法学院教授斯科特·佩佩特(Scott Peppet)研究了这种经济利益促进自愿披露的现象。

自愿交出信息已成为一种日益增长的趋势,其背后的驱动力不可低估。

公司挖掘消费者的公共数据,例如购买、信用和驾驶记录,以创建消费者的粗略个人“档案”。

凭借其无处不在的数据收集技术,物联网允许公司在我们的许可下简单地验证信息。

这些公司可以实时访问有关我们驾驶速度、刹车频率以及转弯速度的数据。

细心的司机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汽车保险,而技术较差的司机则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

拥有良好个人记录的人可能也有类似的兴趣来交出他们的信息。

我们当中最健康、最富有、最有信誉的人愿意将我们的支出数据交给保险公司、银行和零售商,以换取优惠待遇。

佩皮特表示,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

巨大的财务压力最终可能会迫使每个人与各种公司共享信息,因为不披露自己的信息意味着一个人不受欢迎或被评估为高风险承担者。

Peppit 认为,未来隐私将会瓦解,因为选择不透露信息的成本太高。

为了竞争工作、获得利润丰厚的贷款或优惠保险,我们将不得不牺牲我们的个人数据。

为了不失去参与这个社会的正常权利,让自己的生活充分展示在智能家居厂商面前将是唯一现实的选择。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报告:物联网将剥夺人类隐私。

物联网也许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生活质量,甚至创造了奇迹。

但与此同时,它也让传统偏见变得隐形,变得更加难以消除。

物联网背后的商家不仅根据我们是谁,还根据我们在最私人空间中的一举一动对我们进行分类、评级和“定价”。

智能家居看似毫无生气,但它们却在逐渐壮大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