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马里亚诺·阿苏埃拉小学的中文老师珍妮正在带着学生们上一堂特色课:他们来到意大利著名小镇——莎士比亚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维罗纳,走进这座无数人的故乡。
在具有百年历史的“朱丽叶故居”,珍妮还鼓励同学们走进“朱丽叶之墓”,近距离观察墓中空荡荡的石棺,上面有斑驳的时间痕迹。
当年那段史诗般的爱情故事,似乎还历历在目。
有了如此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珍妮和她的学生实际上并不需要旅行。
他们仍然舒适地坐在芝加哥的教室里,但头上戴着一副 Google Cardboard VR 眼镜。
这就是虚拟现实(VR)的力量。
近段时间,VR概念在A股市场蓬勃发展。
与此相关的个股屡屡被炒作,引发广泛关注。
VR到底是什么?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还有多远?通俗地解释VR,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帮助你实现你的“白日梦”。
在这个过程中,VR技术将模拟出一个真实的三维虚拟世界,让用户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受到沉浸式的效果。
在国外,VR早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就已经取得了突破。
直到最近几年,更多的科技巨头才开始看到其中的商机。
其中,Facebook去年以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初创公司Oculus,堪称VR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分析人士认为,VR将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又一突破性的技术创新。
因为 VR 是当今人类使用的每一项主要技术的自然延伸,包括电影、电视、视频会议、智能手机、互联网等。
中金公司的报告指出,几年后,VR(以及AR,指增强现实)有望取代PC和智能手机,成为现代人工作和生活的主要计算设备。
美国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VR硬件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亿美元。
如果算上内容制作和企业市场,VR产业预计价值数万亿。
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让VR的商业化变得越来越可能。
在近两年的北美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VR开始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关注。
正是看到了潜在商机,国际科技巨头近两年大幅加速进军VR领域。
谷歌推出了基于谷歌眼镜的廉价“纸板”VR眼镜。
去年收购了 Oculus 的 Facebook 计划明年初推出 Oculus Rift 头盔的开发者版本;微软还计划同时推出VR设备HoloLens,并将与Windows 10深度集成。
索尼则宣布明年将发售VR版本的PlayStation。
就连已经退出手机业务的芬兰电信巨头诺基亚,也渴望通过进军VR市场东山再起。
它发布了一款名为 OZO 的虚拟现实相机,正式介入它认为可能引发的“消费者革命”。
的蓝海地区。
VR的应用绝不仅限于游戏、电影等娱乐领域。
例如,科幻大片中常见的三维虚拟视频会议,未来有望成为现实。
在建筑、救灾、军事甚至汽车维修等领域,VR技术也可以用于训练或演练。
VR在教育、旅游等民用领域也有巨大潜力。
即使在新闻行业,VR 也占有一席之地。
《纽约时报》最近推出了一款名为NYT VR的应用程序,可以让读者体验各种沉浸式新闻场景。
当然,虽然VR有着光明的前景,但现阶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VR设备往往佩戴不方便,解决眩晕的技术仍需完善,另一大制约因素是缺乏配套内容。
但无论如何,潮流已经到来,VR的热潮可能一时半会儿不会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