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可穿戴设备行业,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
在我看来,这是未来一个时期的正常现象,因为新兴产业需要在不断讨论和争议的过程中发展。
但有一个声音让我不得不思考。
一些用户购买智能硬件产品后,无论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还是其他智能硬件,比如智能插座、智能灯泡等,几乎都是一次性冲动购买。
可以说,大多数消费者都不会进行二次购买。
面对这种现象,一些消费者在购买后的使用过程中感到被欺骗或被欺骗。
例如,一些智能手环对用户运动量的监测不够准确,或者一些所谓的心率监测器的监测结果与真实心率误差较大,这难免让消费者有被欺骗的感觉。
。
这是否意味着可穿戴设备行业,或者说目前流行的智能硬件行业,在营销过程中正在搞“欺骗”?这个问题很有趣,我想借这篇文章和大家讨论一下。
首先,“欺骗”这个词肯定不存在,或者更准确的理解可以表述为:产品销售过程中隐藏了一些潜在的问题,而显性的功能被适当放大。
突出特色、减少缺点,从产品营销的角度来看是常态,不存在欺骗行为。
欺骗之处在于,不应该说存在的功能却说存在。
例如,手环上根本没有运动监测功能,也没有传感器。
但商家在宣传时却坚持说有这个功能。
这种捏造是无中生有的。
这件事叫做欺骗。
为什么这是常态?让我们举个例子。
比如,洗发水一直标榜去屑、顺滑、防脱发,却从来没有告诉我们另一个潜在的风险是洗太多会损伤头发。
结果我就比较单纯了。
我只相信去屑和光滑的积极价值。
为了追求头发的美丽,我早晚各洗一次。
结果我现在秃了。
当然,不可否认,造成秃头的原因有很多,但洗发水也难逃其责。
但在消费过程中,我们从未见过哪个品牌的洗发水广告上写着:“想要光头就用我,一洗就脱了”。
这种只传递正向价值的广告行为能叫欺骗吗?不能。
只能说,他们宣扬的是正面的价值观,并没有刻意宣扬隐藏的问题。
因为人们对美有一种本能的、积极的追求,而对于可穿戴设备的从业者来说,初衷应该说是好的,都是从正面寻找产品的审美价值。
希望用科技的力量为用户的生活、健康等方面提供帮助。
但由于一些技术缺陷,产品推出时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而这恰恰说明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创业者大多数都是专业技术人员。
他们对营销和产品包装策划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对产品的性能和特点没有很好的了解。
使用用户的语言从用户的角度进行表达和解释。
或许是出于善意,创业者们一味想着如何把这些前沿技术带给用户,让用户感受到科技时代的魅力,但却缺少一些温暖的提醒。
面对消费者的这种担忧,或许我们需要一些改进。
随着整个产业链的完善和完善,可穿戴设备产品本身的技术性能将会越来越精准,并朝着理想、完美的方向发展。
同时,对于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创业者来说,在追求创新性能的同时,我们需要聚焦极致性能,针对细分群体实现功能最大化,哪怕只是一项功能。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自信地大声告诉消费者,我们的产品不会让您失望。
对于一些并不完善的扩展技术,在我看来,也许我们可以友好地提醒消费者,数据会存在一定的错误。
这些功能仅供参考,可能更能有效获得消费者的理解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