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如果说2年前最火的硬件创新领域,如果可穿戴设备说自己是第二,那么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第一。
这股热潮始于智能手表 Pepple。
这款几乎死在仓库无人问津的产品,短短一个月就通过 Kickstar 筹集了超过 1000 万,成为众筹史上最经典的案例。
一时间,可穿戴设备如赤壁熊熊燃烧。
借助众筹,它们成为IT行业最热门的话题。
各种可穿戴产品诞生,其中大部分是手环或手表的形式。
它们以各种形式出现,从Apple 手表到各种运动手环,几乎覆盖了每个价位段,一时间风头正劲。
然而,最早进军智能手环的大厂Jawbone今年却宣布JawboneUp系列手环将全面停产,这意味着它将退出这个曾经依赖的领域。
与此同时,Apple watch的销量被曝远低于预期。
苹果在年报中甚至没有透露Apple watch的具体销量。
行业的焦点也从可穿戴设备转向VR和AR。
一时间,可穿戴设备似乎失去了魔力,成为无人关心的领域。
可穿戴设备发生了什么?与今年一季度相比,可穿戴设备行业前五名企业的产品出货量几乎没有增长,而其他企业的销售情况也并不理想。
这说明了一点:可穿戴设备还没有获得消费者的关注,用户对这个市场的反应也并不积极。
那么可穿戴设备存在什么问题呢?目前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功能有: 第一个是与手机的交互 。
当手机收到消息或来电时,通过智能设备进行提醒;第二个是健康追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记录运动量,有的手表产品可以提供短期心跳检测 ;这里就是支付功能,目前只有苹果和三星产品比较成熟 。
可见,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与智能手机的功能严重重叠,而智能手机根本不需要依赖可穿戴设备:哪个手机没有可穿戴设备的提醒就不能使用?而且基本上任何安装了微信健康信息的手机都可以追踪。
至于支付,它与平台有很强的关系,而不是设备。
上述情况导致用户对可穿戴设备没有粘性。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Endeavor Partners的一项调查显示,34%的用户在佩戴6到12个月后就将手环收了起来。
再也没有用过它。
2009年,可穿戴设备走在科技行业的前沿。
当可穿戴设备失去关注时,这段时间销售的停滞恰恰反映了这段时间没有一家公司创造出差异化的体验,导致整个行业陷入停滞。
出路在哪里?面对严峻的形势,已经进入这个市场的厂商将如何转型?作为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制造商,Fitbit开始与知名设计师合作,推出了一系列时尚手环,弱化了手环的功能性,强调了手环的时尚性,通过造型的变化来吸引用户佩戴。
另一个方向则完全相反:强化手环的功能性,探索专业领域。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手环可以完全被手机替代,但在专业领域,一定存在有不可替代需求的消费者:只要你的产品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据《中国心血管报告》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约2.7亿,高血压患者达3亿。
据《医疗器械行业分析报告》预计,未来电子血压计的销售规模将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目前,血压测量领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基层、社区、家庭存在刚性需求,需要长期进行夜间心血管监测;另一方面,血压测量存在一些问题。
另一方面,目前医疗资源匮乏,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患者。
群体的需求留下了巨大的缺口,无法填补。
因此,这种需求与资源的不对称既是巨大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