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持续火爆。
国内外厂商联手推出新产品。
苹果Healthkit和谷歌fit健康平台也应运而生。
但产品创意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
就像智能手机市场随着iPhone的后起之秀,可穿戴市场是否会再次由iWatch主导?敬请关注OFweek电子工程网7月29日主办的在线研讨会《人体传感器网络与可穿戴设备》。
会议将结合“可穿戴智能设备”、“移动医疗健康”等行业热点,详细讲解该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
OFweek可穿戴设备网:曾有业内人士将2019年定义为“可穿戴设备年”,但最近可穿戴设备行业却遭遇了成长的阵痛。
继谷歌眼镜、三星手表、手环等行业明星产品亮相后,众多国产品牌纷纷联合发布低价可穿戴设备。
“廉价”风潮给行业带来了大量外观雷同、功能重复的产品。
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国内可穿戴设备功能单一主要是由于软件开发不足。
苹果、谷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相继宣布开发软件和平台,从技术层面推动可穿戴设备的发展。
市场一片混乱。
深圳市卓亚信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从事可穿戴设备的代工生产。
目前的智能设备产品主要是“手环和手表”,今年将会出货。
体积显着增加。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达1万台,市场规模约20.3亿元。
预计到2019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市场规模约59.2亿元。
元。
但在可穿戴设备蓬勃发展的同时,其实用性也一直存在争议。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新中心总监蔡旭鹏表示:“目前可穿戴设备领域还没有明星产品,从手环到智能手表,大多功能简单,不满足用户需求。
”需要。
” “有趣,没用”是蔡旭鹏对当前可穿戴设备的评价。
。
这一观点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
易观国际分析师徐浩表示:“大多数可穿戴设备并不符合智能化方向。
以手环为例,制造工艺是模块化的,只提供简单的运动健身功能,甚至可能存在统计误差。
”低端产品。
”卓亚鑫科技负责人证实:“手环成本比较低,制作工艺固定,单次成本不超过1元。
”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统计,目前中国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功能需求较高,除了常见的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外,还有智能开关、医疗健康、远程控制等。
深圳市普达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任建东表示:“目前硬件产量差距并不大。
至于功能的丰富,重点是后期软件的开发和维护。
这部分的难度和成本超过了硬件。
”徐浩认为:“大多数可穿戴设备厂商都是靠代工发家的,并不擅长软件开发和维护。
缺乏创新是一个普遍现象。
”巨头们联手一些互联网巨头,关注这一“软件开发薄弱”的困境。
7月初,微信宣布联合四家设备商联合推出基于微信的可穿戴设备。
微信为用户提供服务号硬件厂商开放服务接口,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相应设置实现数据统计和展示,腾讯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腾讯目前提供了连接硬件的接口,还在尝试与更多合作。
制造商。
。
”华为是最早在可穿戴设备上与微信合作的企业之一。
蔡旭鹏表示:“借助微信平台的优势,我们的行业变得更加务实,用户粘性也增加了。
与自建平台相比,与腾讯合作的模式更容易被市场接受。
”以华为手环为例,其智能手环服务嫁接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实现活动监测、睡眠管理等功能。
用户通过微信管理手环数据,还可以与微信好友互动。
针对这种情况对于合作行为,徐浩分析称,腾讯等巨头进军可穿戴市场的主要着眼点是未来互联网的接口,而这样的平台往往更有优势,“腾讯凭借其专业的软件平台开发能力,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
徐浩表示,事实上,苹果、谷歌等巨头也曾在今年推出了HealthKit软件。
对于健康相关的智能设备,后台数据可以存储在苹果的健康管理中心中,谷歌今年还发布了针对可穿戴设备的Android Ware系统和健康管理平台Google Fit,可以管理不同设备之间的健康数据。
。
同时,互联网巨头也可以将可穿戴设备收集的数据与Fusion结合起来,对自身数据进行分析,更好地进行自身的市场布局。
”徐浩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