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距离酷到医学还有多远?

时间:2024-05-22 12:35:33 科技赋能

今年可穿戴市场发展迅猛。

然而,你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智能手表=手表+计步器”真的是这个行业的最佳缩影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医疗应用将远远不止于此。

在具有敏锐商业嗅觉的企业眼中,架起通往远方的桥梁就是新的商机所在。

现有的医疗设备制造商正在努力改变。

IDC中国董事总经理戴一飞表示:“如果可穿戴消费产品要让生活变得更简单,那么医疗设备就必须在更简单的基础上保留其功能。

”互联网公司一直在寻找用户粘性最高的设备,探索集成多媒体、传感器、无线通信等技术并直接佩戴在身上或融入用户的衣服或配饰中。

在可穿戴设备中,它们无疑是走得最远的。

今年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也出现了更多可穿戴产品,运动、健康功能已成为标配。

随着厂商的更新,该功能不再局限于“计步”。

肺活量、血压、心率、心率、睡眠记录、卡路里都在掌控之中。

此类企业的服务对象往往是健康正常人群,所提供的健康服务的医疗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不过,这也满足了部分用户的基本需求。

“我知道我的身体没有什么问题,我只是戴上手环看看我一天运动了多少。

”作为运动手环“尝鲜者”的梁先生告诉记者,他通常用它来制定自己的健身计划。

看看目标是否达到。

不过,他也承认,自己并没有想到每次跑步都戴着手环。

或许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是,谁会有动力长期坚持不懈地使用可穿戴设备,是普通人还是在特定时间段特别关注身体健康的人,比如孕妇、长期病患者等。

术语“慢性病”? 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可穿戴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4.2亿元,预计2018年该市场将达到12亿元,2018年将达到47.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0%。

在上海一家三级医院学习和工作的谢星元说:“在上海,很多康复中心已经开始使用一些智能设备,比如利用互动技术来训练病人的反应和握力。

不过,更多的时候,不,这些治疗设备不是可穿戴的。

”根据机构预测,2020年远程患者监护和在线专业医疗护理应用将占整个可穿戴无线设备市场的20%。

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从2018年98亿美元增至2018年1亿美元,复合增长率约20%。

上海证券医疗行业分析师赵兵对记者表示:“可穿戴医疗设备对于检测疾病状况有很大帮助,但并没有改变或影响医疗行业,未来会得到广泛应用。

”医疗行业医疗破冰可穿戴设备派主要是一家医疗便携式设备制造商,为血压、心率等医疗体征的检测和处理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

甚至还有厂家关注细分疾病群体。

戴一飞告诉记者,一家与他们公司合作、专注于医疗器械和个人健康产品的公司正在做这样的事情。

记者从某医院康复科了解到,传统的康复方法是用绑带、支具固定患者的足部,辅以相应强度的训练。

“除了需要专人指导的规定动作外,这样的固定也可以在家里进行,方便患者练习。

但需要手动调节角度,会给患者家属带来一些麻烦。

”一位护士告诉记者。

戴一飞提到的该公司产品在第二代研发时仍定位于医院使用。

产品由步态分析采集器、主机、绑带、电极线、导电粘性皮肤电极、足底传感器、神经肌肉定位器和光盘(安装有上位机软件)组成。

在医生的指导和帮助下,神经刺激电极被固定在可变形的带子上,戴在患者的腿上。

步态信息通过传感器传输至主机进行智能计算,从而控制电流刺激的强度和强度。

频率。

既然是病人用的而不是普通人用的,为什么不能更方便一点呢?基于这个设计初衷,该公司再次进行了改进,取消了定位器和脚下的一组传感器贴片。

患者无需医生帮助即可单手佩戴,一键操作使用。

第三,第一代产品的重量从原来的g减少到90g,并且该设备可以在大约2.5小时内充满电,并且可以连续工作10小时,使其成为方便个人携带的可穿戴医疗设备。

使用。

“我们与深圳迅风通合作的足下垂治疗仪,利用智能算法分析患者的步态并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帮助行走,并不断收集患者的相关数据,关注患者康复情况的变化。

数据还在呢。

”可以通过USB上传到电脑,形成个人电子病历,然后带到医院使用相应开发的软件进行分析和测量。

”戴一飞说。

作为新兴移动医疗的体验终端,可穿戴医疗设备不仅具备我们平常看到的炫酷产品采集身体数据的常规功能,还具备实际的治疗功能。

这是之前很多标榜“健康管理”的可穿戴设备所不具备的。

与普通便携式医疗设备相比,也为未来远程会诊收集数据、形成电子病历奠定了基础。

现实问题:“有这样的设备已经很先进了,但是对于同一种疾病,每个医院都会有不同的尺度来衡量。

比如足下垂有一些公认的指标,比如踝关节的运动角度、肌肉“强度,更多的体征可能要根据各个医院的标准来确定,也要看医院是否接受收集到的数据。

”谢星元说道。

这反映出智能医疗器械的推广并不容易。

除了企业愿意投入研发和生产外,可穿戴医疗设备还面临制造和销售等一系列困难。

设计问题可以由制造商解决。

设计产品时,必须考虑人体工程学以及外观。

“例如,我们的产品针对腿部受影响的区域。

通过使设备的形状适合腿骨,我们可以找到需要刺激的神经。

为了减轻重量,我们还寻找不会影响正常服装外观的新材料。

”戴一飞说。

销售并不是那么简单。

通常可穿戴医疗产品针对性更强,首先是相关医疗论坛推荐,主要通过医院渠道。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款售价100元左右的产品没有货在零售渠道,记者在淘宝、京东等多家药店官方旗舰店搜索到该产品,但买家寥寥无几。

医院、药店以外的渠道都对产品销售有重要影响,在国外,助行器已经纳入医保体系,但在国内还没有,渠道健全的话,产品能否纳入。

在医疗保险方面,更多的患者会使用它来推动真正的大数据采集,未来将实现互联网、远程医疗和终端使用的结合,转向大数据分析和管理是必然的。

趋势。

“在戴一飞看来,要真正发挥可穿戴医疗设备的作用,需要的支持是多方面的:比如投资、政策、医院与患者的合作、充足的数据收集时间等。

赵兵认为目前还存在争议。

”关于移动医疗将如何改变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前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根据《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的数据,可穿戴医疗设备目前处于成长期。

” 2019年是基因检测、医药电商、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应用,其中最大的投融资活动发生在可穿戴设备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