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印发

时间:2024-05-22 12:34:50 科技赋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电【】号的通知 各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行业协会、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制定《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我国智能硬件共性技术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为提高终端智能化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9年9月19日(2018年)制定《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产品并加速智能硬件应用的普及。

1、移动背景智能硬件是指具有信息采集、处理和连接能力,能够实现智能感知、交互、大数据服务等功能的新兴互联网终端产品。

它们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的重要载体。

手机、电视等终端产品智能化后,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与个人穿戴、交通、医疗健康、制造等领域融合,催生智能硬件产业蓬勃发展,推动模式创新和效率提升。

当前,我国智能硬件产业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一方面,我国是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大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智能硬件市场广阔。

另一方面,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创新支撑体系不完善、产用互动松散、生态碎片化等问题和风险也不容忽视。

此次专项行动重点推动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提高高端共性技术和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对智能硬件的多元化需求,培育信息技术新的增长动能行业。

2、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推进终端产品和应用系统智能化,重点加强技术攻关,突破基础软硬件、核心算法和分析预测模型、先进工业设计和关键应用,提高智能硬件创新能力。

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智能硬件应用普及,加强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夯实智能硬件发展基础。

繁荣产业生态,建立标准、知识产权、创业创新平台、应用示范联动机制,培育新模式、新业态。

创新驱动。

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吸引高端人才,掌握先进技术,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增加高端有效供给,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整合与协作。

产业链完善和生态链建设要同步进行,围绕重大市场需求,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组织协调,促进产用融合和对接。

产业金融融合发展,改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支持地方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出台适合本地区的政策措施,完善公共服务,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促进区域间协同,引导高端化产业集聚。

3、行动目标:到2020年,我国智能硬件全球市场份额超过30%,产业规模超过1亿元。

在低功耗轻量化系统设计、低功耗广域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智能人机交互、高性能运动与姿态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一批行业领先人才上市公司。

在国际主流生态中的参与度、贡献度和影响力显着提升,海外专利占比超过10%。

搭建了标准制定、产品及应用测试、产业供给能力监测三大支撑平台。

智能硬件标准化和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布局一批技术先进、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高水平创新平台,支撑创业创新能力显着提升。

智能工业传感器、智能PLC、智能无人系统等工业级智能硬件产品已形成规模示范,带动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

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产业惠民、造福百姓。

四、重点任务   (一)提高高端智能硬件产品有效供给。

面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提高智能硬件产品品质和品牌附加值,强化产品功能性、易用性、增值设计能力,发展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供应模式,强化应用服务创新商业模式,提升高端智能穿戴、智能汽车、智慧医疗健康、智能服务机器人和工业级智能硬件产品的供给能力。

1.智能穿戴设备。

支持企业满足消费者运动、娱乐、社交等需求,加快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服装、虚拟现实等可穿戴设备研发和产业化,提升产品功能、性能和水平。

工业设计水平,推广产品工艺精良、功能丰富、数据准确、性能可靠、操作方便、节能环保。

加强跨平台应用开发和配套支撑,加强不同产品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交互控制,提高大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服务能力。

2、智能车载设备。

支持企业加强跨行业合作,开发智能车载雷达、智能后视镜、智能记录仪、智能车载导航等设备,满足驾驶员和乘客的交通需求,提高产品安全性、便捷性和实用性。

推动智能操作系统、北斗导航、宽带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车载设备上的集成应用,丰富行车服务、车辆健康管理、应急救援等车联网信息服务。

发展汽车级芯片、元器件和成套设备检测认证能力,完善配套供应体系。

3、智能医疗健康装备。

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监测、远程诊疗、家庭护理等需求,发展智能家居诊疗设备、智能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分析诊断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鼓励终端企业与医疗机构对接,着力提升产品质量、性能和数据可信性,加强不同设备、系统之间接口、协议、数据的互联互通,推动智能硬件与数字化医疗器械及相关医疗器械的数据融合。

健康服务平台。

4、智能服务机器人。

针对家庭、教育、商业、公共服务等应用场景,开发并推动多模态人机交互、环境理解、自主导航、智能决策等技术发展,开发开放式智能服务机器人软件和硬件平台和解决方案,完善智能服务通信控制、安全以及机器人编程、操作图形用户界面等设计平台的标准,将提高服务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扩大产品应用市场。

5、工业级智能硬件设备。

满足工业生产需求,发展高可靠智能工业传感器、智能工业网关、智能PLC、工业级可穿戴设备、无人系统等智能硬件产品和服务。

支持新型工业通信、工业安全防护、远程维护、工业云计算及服务等技术架构和装备产业化,提高工业级智能系统开发、优化、综合仿真和测试验证能力。

(二)加强智能硬件核心关键技术创新,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化创新工程,支持关键软硬件IP核开发和智能硬件产业化建设。

协同研发平台。

掌握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强劲带动力的共性智能硬件技术。

加强国际产业交流合作,鼓励国内外企业开源或开放芯片、软件技术和解决方案等资源,构建开放生态系统,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聚集、交流、开放和共享。

1、低功耗、轻量化的底层软硬件技术。

开发适合智能硬件的低功耗芯片和轻量级操作系统,开发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和应用开发工具。

支持重点企业围绕底层软硬件系统聚集资源、建设标准、拓展应用、打造生态。

2.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

开发新型人机交互、新型显示器件、GPU、超高速数字接口和多轴低功耗传感器,用于虚拟现实产品、动态环境建模、实时3D图像生成、立体显示和传感技术创新针对增强现实,打造虚拟/增强现实应用系统平台和开发工具研发环境。

3、高性能智能传感技术。

发展生物体征、环境监测等高精度、高可靠智能传感识别技术和算法,支撑毫米波、太赫兹、语音识别、机器视觉等新一代传感技术突破,加快下一代传感技术融合发展。

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传感技术。

信息通信技术集成创新。

  4。

高精度运动和姿态控制技术。

发展智能无人系统高性能多自由度运动姿态控制与伺服控制、视觉/力反馈与跟踪、高精度定位与导航、自组织网络和集群控制等核心技术,提高智能无人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智能人机协作水平。

5、低功耗广域智能物联网技术。

开发大规模并发、高灵敏度、长功耗、低成本、广覆盖、低功耗的智能硬件宽窄带物联网技术和解决方案,支持相关协议栈和IP研发,加快低功耗物联网发展。

电力广域网连接芯片微处理器SoC开发应用充分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市场、标准和技术扩散功能,打造开放协作的智能物联网创新链。

6、端云一体化协作技术。

支持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构建安全可靠的端云一体化智能硬件服务开发框架和平台,发展从芯片到云端的全链路安全能力,发展端云和可信身份认证、智能语音和图像识别、移动支付等一体化应用。

(三)推动重点领域智能化提升,深入挖掘智能硬件在健康、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应用需求,加强重点领域智能化提升,推动集成应用和推广的智能硬件产品。

1.健康养老领域。

鼓励智能硬件企业与健康养老机构对接,整合管理健康数据,与相关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实现数据集成应用,开发运动、睡眠数据采集、实时监测等智能硬件应用。

体征数据、紧急救援、实时定位。

提高健康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

2、教育领域。

支持智能硬件企业满足教育需求,将智能硬件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智慧教室、虚拟教室、在线学习等领域,提高教育智能化水平。

结合智能硬件产品形态发展,建设配套的优质教学资源库,连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

3、医疗领域。

鼓励医疗机构加快信息化进程,推广智能医疗卫生设备在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方面的应用,加强医疗数据云平台建设,推动远程诊断、远程手术、远程治疗和治疗。

等模式,支持医疗资源和服务的数字化、定制化、远程开发,推动社区、家政、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之间的协同信息服务,提高医疗保障服务水平。

4、工业领域。

鼓励工业企业与智能硬件制造商合作,开展工业级智能硬件系统集成适配,加快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进程,提升敏捷制造和柔性制造能力,发展基于工业远程维护和工业大数据的在智能硬件上。

开发分析等新兴服务。

五、推动措施 (一)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

统筹利用“互联网+”重大项目、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建设资金等渠道支持智能硬件产业发展。

加强与相关“十三五”规划衔接,完善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协作机制,解决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瓶颈。

探索设立智能硬件产业引导和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多渠道投资智能硬件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智能硬件企业上市融资。

(二)完善标准检测体系。

研究制定智能硬件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体系。

制定关键控制接口协议规范,推动设备间数据格式和标准协议开放共享,促进产品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鼓励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完善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的快速对接机制。

建立智能硬件标准化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标准符合性、软硬件协同、互联互通、用户体验、安全可靠性等产品检测服务。

(三)发展创业创新平台。

选择优势地区建设高水平省级智能硬件双创平台,支持地方政府通过试验床、创新平台等发展智能硬件大众创业、众包众筹、众筹平台,发展天使、创业、创新创业平台。

工业和其他投资。

实施“芯火”计划,推动智能硬件基础芯片领域创业创新。

支持举办智能硬件创业创新大赛,聚集智能硬件创业创新高端人才,推动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对接市场。

(四)打造产业生态系统。

建立智能硬件产业供给能力监测平台,及时跟踪国内外技术路径和行业发展趋势。

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框架下成立智能硬件工作组,编写产业发展白皮书,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和决策支持。

鼓励公共服务部门创新应用模式,加快数据资源有序开放。

加强智能硬件知识产权政策研究,提供智能硬件知识产权布局、专利风险防控机制等咨询和服务。

鼓励重点智能硬件企业开展基于软硬件IP核的产品开发和应用。

工业、医疗、车辆等重点领域。

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智能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评测和推广。

加强用户信息安全保护,开展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维护行业良好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