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智能穿戴行业爆发元年。
在谷歌眼镜、苹果iWatch和三星智能手表的“明星效应”下,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概念得到了广泛普及。
英特尔、索尼等公司纷纷进军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
百度、盛大、中兴、华为、联想、小米等国内企业也纷纷宣布研发并推出自家的可穿戴设备。
智能穿戴的概念被炒得沸沸扬扬,其市场前景也得到了极大的认可。
但其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中。
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荣耀并存。
目前,智能穿戴产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产业链各环节发展尚不成熟。
首先,现有的智能穿戴设备,无论是谷歌眼镜还是三星智能手表,都只是市场的考验,具体的产品定位和发展方向尚不明确。
便捷、娱乐、健康是未来智能穿戴设备的三大发展维度。
但厂商要想获得一定的客户群,增加客户粘性,就必须放弃“大而全”的模式,选择市场突破。
在利基领域进行细化和细节化。
其次,以智能穿戴设备为核心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芯片制造商、设备制造商、内容和应用提供商尚未适应产业环境和自身竞争力的变化,也没有找到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最佳位置。
地点。
三是产业链各环节尚未形成合理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激发产品价值的关键。
智能穿戴产业链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合理的商业模式。
随着智能穿戴设备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拼硬件、拼价格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依靠跟随和模仿,在低成本、本土化等方面建立自己的微小差异的竞争策略已经行不通了。
如何在优秀硬件的基础上实现“终端+应用+服务”的一体化服务,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商业模式的核心。
纵观电子产品的发展史,笔记本电脑对传统电脑的替代,手机、平板电脑对笔记本电脑的替代,都表明智能、便捷是符合人类使用习惯的发展趋势。
智能穿戴设备真正将人体视为大数据时代的入口,是人类智能的延伸。
借助智能网络,人们可以更好地感知外部和自身信息,实现无缝沟通。
智能穿戴设备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一是产品的可穿戴特性更加突出。
随着配套技术的不断进步,可穿戴产品正朝着更轻、更隐蔽、更快捷的方向发展。
未来,可穿戴产品的形态将从轻薄化、小型化、交互性和易连接性三个方面得到增强。
二是创新产品形态,满足多样化需求。
由于可穿戴设备的人体佩戴特性,未来的产品将会针对特定人群进行定制,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
产品生产将从大规模批量向个性化定制发展。
第三,时尚与功能风格并行发展。
未来,可穿戴设备将朝着更轻、更易佩戴的方向发展,时尚化和功能化将成为两大创新路径。
时尚产品更注重外观设计,同时在功能实现上追求单一、简单。
功能性产品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在运动、健康、安全等领域发挥作用。
医疗保健有望成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突破口。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人们保健意识增强,健康医疗日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运动健身领域的手表、手环等配件,医疗保健领域的医疗背心、腰带、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可以长时间监测人体情况,为治疗提供数据支持,只是迎合了人们的需求。
聚焦,其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