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工智能医疗行业龙头企业视觉科技完成追加A轮融资,招商投资风险投资作为投资者。
今年3月,视觉科技完成A轮融资,由深创投领投。
截至目前,视觉科技已完成总额1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
据悉,视觉科技本轮融资将继续聚焦产品研发,持续追加投入团队建设和产品矩阵,加快临床应用场景探索,推动公司快速发展。
本轮投资方招商局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招商局创投)成立于2007年,是招商局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其投资领域聚焦“互联网+”和科技创新,包括金融、房地产、物流运输等。
如招商局集团优势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以及大健康、消费升级、人工智能等创新领域。
招商创投高级投资经理杨洪凯表示,“大健康产业是招商局集团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我们看好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视觉科技拥有行业领先地位,凭借领先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团队以及快速的市场发展,能够与招商局集团在健康领域现有和未来的业务布局紧密结合,协同发展。
之后,球队多次受到政府资本的青睐。
视觉科技的本次融资与上一次相比又迈出了一步。
伦深创投过去仅投资不到三个月,就连续两轮吸引了投资风格相对稳定的政府资本,为本轮投资增添了不少含金量。
“一方面,这表明视觉科技成立一年多以来,公司的团队、产品和市场进展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充分认可。
”视觉科技创始人陈浩博士表示。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真正大规模应用还需要很长时间。
从技术、产品、市场、政策层面,我们需要摒弃浮躁的心态。
有了资本的帮助,我们会做得更好。
申来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同时探索更多的临床应用场景。
“影像AI发展迅速,临床应用进入新阶段。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时间虽然较短,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
这是令人惊叹的,尤其是在具有良好数字化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放射成像领域。
”视觉科技首席运营官肖翔表示。
2017年初,大多数放射科医生对医疗AI还不太了解,但到了年底,大多数三级医院对AI技术和应用有了深入的了解。
尤其是进入2018年之后,国内一线AI企业陆续推出了相对成熟的产品,并在各大医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和临床试验。
一些知名三级医院甚至尝试了10余种AI产品。
一方面,表明医疗行业对AI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也将各公司的产品置于直接竞争的舞台上。
以影像科最常见的人工智能应用——肺部小结节的检测为例。
结节检测除了比拼灵敏度、误报等指标外,医生们还关注更多实用功能——包括结节良恶性的判断。
、随访等功能开发,与医院临床流程对接。
“Sight Technology的Lung-sight肺部影像辅助诊断产品可以与医院系统无缝连接,自动获取数据并返回检测结果。
视科技的格式化报告还可以一键导入医院报告系统,真正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
”肖翔表示,“除了功能进一步完善外,覆盖更多检查方式、更多部位、疾病类型也是影像AI产品下一步应用的重点。
视觉科技团队多年来一直在努力。
技术积累为未来更多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目前,视觉科技已拥有覆盖骨科、乳腺、前列腺、肝脏等身体多个部位的产品矩阵。
“病理AI为宫颈癌筛查做好了准备,或将成为突破口。
相比快速发展的影像AI领域病理领域发展相对缓慢,无论是涉足的企业数量还是产品的成熟度都远远落后。
”石狮科技研发的宫颈癌液基细胞筛查系统,可自动检测所有病变细胞,提供14类诊断结果,并自动出具TBS结构化报告,充分满足宫颈癌筛查的市场需求。
4日今年5月召开的中国国际医疗保健促进会病理分会年会暨数字病理与人工智能大会,主办方专门设计了人机竞赛,将宫颈癌细胞生物学智能筛查列为竞赛项目。
。
Cervical-sight的“Cervical-sight”系统在大会上首次亮相。
作为三家参会企业之一,视觉科技的诊断结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
特别邀请基层医生使用视觉技术系统辅助诊断。
第一次熟悉系统后,他仅用了50分钟就完成了40张宫颈细胞切片的诊断,结果达到专家水平。
“人机竞争不是目的,只有人机协作才有未来。
”陈浩表示,“我国注册病理医生不到1万名,医生缺口高达10万以上。
因此,病理领域对AI的需求更加迫切。
视健科技是为数不多的AI人工智能企业之一”。
在影像与病理领域拥有深厚技术积累和产品布局的企业,影像与病理结合的发展对于临床实践更具实用价值,其应用价值也将得到进一步体现。
团队、技术为基础,打造AI赋能医疗领域的领导者。
视觉科技成立于2017年2月,目前已在香港、深圳、北京、成都建立研发和业务拓展团队。
视觉科技核心技术团队源自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博士团队。
团队致力于医学影像研究领域20余年,在放射、病理、放疗、内窥镜、超声等多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十六项国际医学影像人工智能识别挑战赛中击败了顶尖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家。
强敌夺冠,在CVPR、ICCV、AAAI、MICCAI、MIA、JAMA等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团队成员3次获得最佳论文奖,总被引次数谷歌突破10,000。
目前团队成员80%为研发人员,并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建立联合实验室,并与全国100多家医院建立合作,推动行业间深度合作、学术界、研究和医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