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距离iPhone 6发布还有几天,但苹果粉丝已经开始在纽约第五大道苹果旗舰店外排队。
“抓住机遇”仍然是屡试不爽的绝招。
如果你明白了这一点,你就明白IFA(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正在上演的堵剧了:三星、华为、索尼率先发布旗舰机型三星Galaxy Note 4,此外还有新款4G大屏手机华为Ascend Mate7和索尼Xperia Z3等手机,配套的可穿戴设备成为新亮点。
与“4K”、“物联网”、“智能”等IFA关键词不同,大屏、可穿戴设备和厂商背后的生态竞争持续升温。
硬件竞争 从硬件竞争来看,三星首次同时推出两款Note手机。
既有传说已久的Note 4,也有称为Edge的曲面屏版本Note 4。
GALAXY Note 4的最大亮点是5.7英寸Quad HD Super AMOLED屏幕(x),响应速度为百万分之一秒。
值得注意的是,曲面版Edge在一侧采用了创新的曲面屏设计。
5.7英寸2K屏幕由5.6英寸正面屏幕和1英寸侧屏组成。
Widget 图标位于曲面屏幕的右侧。
方便用户自定义操作。
作为全球排名第三的智能手机厂商,华为Ascend Mate7将屏幕扩大到了6英寸。
虽然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并未解释为何华为Mate系列新产品型号从2直接跳到7,但业界猜测第一个原因是华为内部认为Mate7在使用上对之前系列产品的颠覆性太大。
新技术的出现,可能在技术上放弃了3、4、5、6多个版本。
第二个原因,也是更重要的,是为了表明自己的产品技术领先于苹果6。
Mate7最大的突破是6英寸大屏、更智能的指纹识别应用以及华为海思麒麟芯片的亮相。
Mate7的无边框视觉设计采用航空级金属铝材,左右边框仅为2.9mm。
,屏占比高达83%。
指纹的读取和存储均在芯片内部完成,加密密钥受到硬保护。
指纹传感器接口和驱动程序封装在Secure OS中,实现了世界公认的最低、最安全的保护,任何第三方应用程序都无法访问指纹传感器,从而确保指纹信息安全不泄露。
这些设计极大地提高了用户在通过指纹操作网上金融支付、文件保险箱、应用软件锁等功能时的安全性。
但业界更关心的是Mate7所使用的华为自家海思麒麟超八核处理器。
原因在于,华为海思芯片从一开始就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极有可能打破高通的垄断,成为又一家全球高端手机芯片供应商。
这将彻底改变手机产业链的格局。
目前,各手机厂商都非常关注海思芯片,但麒麟新芯片的稳定性和量产能力还存在一些问题。
该芯片采用8超8核芯片架构,由4个A15大核、4个A7小核和1个智能微核组成。
每个核心都可以独立运行并独立关闭。
不同的应用启用不同数量的处理器,例如跑车具有无级变速功能,动态输出芯片处理动力。
同时,适当的芯片激活可以降低能耗,相当于结合了宝马的敏捷性和丰田的环保功耗优势。
同样是在大屏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索尼全新旗舰智能手机Xperia Z3融合了索尼在相机、摄像机和音频方面的最新技术,并且可以通过PS4进行远程控制。
Xperia Z3 拥有 5.2 英寸屏幕和圆形铝制机身。
边框和钢化玻璃面板厚7.3毫米,重量仅100克,防尘防水功能进一步增强。
可穿戴生态链与大屏的争夺战只是其中之一,配套可穿戴设备与生态链的融合才是更深层次的潜台词。
索尼同时发布了第三代智能手表SmartWatch 3和智能手环SmartBand Talk。
新一代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应用结合。
索尼第三代智能手表SmartWatch 3支持谷歌的Android Wear应用程序。
通过GPS和内置4GB内存,它不仅可以根据用户最近的行为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服务,还可以在智能手机不在身边时实现远程通信和音乐收听。
索尼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平井一夫表示,索尼的每一款新产品不仅仅是创造新功能,而是改变人们与技术互动的方式。
三星还意外地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发布了虚拟现实头盔 Gear VR、手表 Gear S 和 Gear Circle 等智能硬件。
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最新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大屏手机出货量达到1万部。
虽然部分用户不喜欢大屏手机,但Juniper表示这不会影响这款手机销量的持续增长。
产品类型。
据该公司预计,到2020年,大屏手机销量将达到1.2亿台,比去年的1万台增长六倍。
毫无疑问,随着苹果敲定4.7英寸和5.5英寸大屏iPhone 6,大屏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
要想及时进攻苹果,三星和索尼还需要面对联想、华为、小米等中国智能手机厂商的围攻。
易观Q1手机厂商份额显示,一季度排名前六的手机厂商(不含水货和山寨机)分别为:三星、联想移动、酷派、华为、小米、苹果,份额为17.8分别为 % 和 11.4%。
、9.6%、8.8%、8.3%和6.0%。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既令人兴奋又令人困惑的消息。
IFA 大屏幕和可穿戴设备的持续增长意味着更多可持续的选择以及可能更好的成本效益。
毫无疑问,用户将越来越深入地了解每个公司建立的技术池。
如果你选择某家公司的智能手机,紧接着就会有更深层次的配套设备和生态城市。
每个硬件厂商都在想尽办法把你绑得越来越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