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2014年可穿戴设备未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

时间:2024-05-22 11:48:53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依然站在“潮流”上。

回顾这一年,国内外科技巨头、传统系统厂商、行业新贵都竞相抢占市场,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与此同时,各类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和产品形态也在关键技术上不断突破。

以及软件算法的不断迭代,以更好地“懂你”。

从这些迹象可以看出,2019年是可穿戴设备快速发展和行业爆发前最重要的一年。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行业尚未迎来井喷期,繁荣的背后还存在一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续航:众所周知的“故障”可穿戴设备的出现,重新定义了穿戴新时尚,但也引来了不少争议,其中批评最多的就是续航,包括雷军和周鸿祎。

行业领导者。

对于功能相对单一、屏幕较小或无屏幕的智能手环来说,续航并不是一个缺点。

然而,配备液晶屏幕、强大CPU和GPU的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仍然继续遭遇智能手机的尴尬。

一天充电一次的命运使电池寿命成为一个缺陷。

虽然无线充电、柔性电池、快充等电池技术不断发展,但这需要时间。

面对消费者对低功耗和多样化实时娱乐功能日益强烈的需求,现有的电池技术瞬间变得脆弱。

可见,除了在电池技术上寻求突破之外,如何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实现更低的功耗将是可穿戴设备厂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可穿戴设备基本采用MCU或AP作为主控,通过各种传感器测量相关指标,并利用蓝牙或NFC等技术进行无线通信。

虽然这些技术单独列出时都比较成熟,但将它们组合起来才能满足可穿戴设备的需求,远不是“搭积木”那么简单。

而且功耗的降低不仅仅取决于硬件,还取决于系统、应用等各个层面。

如果硬件层和软件层能够得到很好的优化和融合,2018年留给我们的续航问题或许会得到很好的缓解,这必将成为科技行业质的飞跃。

所以,谁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谁就占据了上风。

那么问题来了:哪款可穿戴设备的续航能力很强,但又不降低功能呢?同质化:噱头、无用、伪必需品智能穿戴设备风暴席卷全球,开创了吸引企业竞相竞争的新蓝海,产品的终端形态和佩戴方式日益多元化。

但从市场来看,大多数可穿戴产品缺乏独特创意,外观雷同、设计单一;其功能都是噱头,缺乏实用性,同质化严重。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可穿戴产品通常是智能手环、手表、眼镜等型号,其功能围绕智能手机延伸,主要满足用户社交、健康监测、位置服务和智能管理等需求。

它的实用性并不是那么突出,很难在这些产品中找到“本质”的价值元素。

基本上他们还没有突破“智能手机伴侣”的产品定位。

至此,苹果首款智能手表Apple Watch难免落入俗套:功能随波逐流,选择了通知提醒、音乐播放、心率监测、快速回复消息等同类产品都有的功能。

这样的同质化让人感到厌倦。

那些不起眼的功能不但没有带来颠覆,甚至不少消费者认为有些功能“鸡肋”、“伪必需品”。

总体而言,今年推出的可穿戴设备无论从产品定义还是产品功能上都没有根本性的创新。

到目前为止,不断成长的行业还没有产生出被广泛认可的杀手级产品:功能仍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用户体验不尽如人意,用户需求发现方向不明确,导致盲目追求大功能。

定义产品。

和所有。

可穿戴设备行业同质化何时结束?医疗可穿戴设备:流行但不流行可穿戴设备作为当前的技术热点,可以说与医疗健康行业融为一体:医疗健康行业将加速可穿戴设备的爆发,可穿戴设备将带来新的效益到医疗健康行业。

带来混乱。

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如今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很可能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下一个“智能手机”,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医疗标准,从而带来未来十年电子产品的变革。

然而,2018年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现状并没有达到行业预期,陷入“获批但未获成功”的尴尬境地。

究其原因,除了同质化和“伪刚需”之外,遗憾的是技术壁垒难以在短时间内突破。

医疗可穿戴设备产业链涉及多个环节,具有软硬件一体化、跨界应用等特点。

纵观全年,除了医改对传统中小医疗机构盈利模式的影响外,医疗可穿戴设备的产业链尚未完善,硬件设备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质疑依然存在,应用开发平台尚未统一,云计算、大数据尚未实现技术突破。

技术障碍不可能一蹴而就。

对于医疗可穿戴设备来说,今年只是一小步。

热情的背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未来,只有抓住行业痛点并一一攻克,市场才能真正迎来拐点。

以上只是2020年可穿戴设备消费者关心的几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行业的爆发还需要经历一些波折,媒体何时报道我们也要冷静观察“炒作”。

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坚信2020年4月28日即将举办的OFweek中国可穿戴设备高峰论坛一定会给我们带来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也对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