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为“发烧”而生的“小米VR”还有未来吗

时间:2024-05-22 11:48:52 科技赋能

8月4日,小米首款VR设备正式发布。

小米声称这是“年轻人的第一款VR”,也是小米进军VR领域的一次尝试。

VR领域第一款产品。

此前,华为、中兴、乐视、联想等多家国内手机厂商已宣布开发或联合开发VR产品。

信息显示,这些厂商的产品与最新的小米VR相同,都是手机眼镜盒。

小米进入手机市场才短短几年,却从新秀迅速成长为黑马。

稳居中国手机市场前三名,令业界刮目相看。

随着小米手机的崛起,小米当年的广告语也名扬天下——“小米手机,专为发烧而生!”这一次,小米没有再用这句昔日成名的金句。

对于他们的第一款VR设备,从小米VR设备的配置来看,如果套用这个广告语,确实是名副其实。

不过,从小米仓促发布这款低端产品来看,这款小米VR是“为发烧而生”。

笔者想说的是,无论是小米还是像小米这样的国产VR设备,这些“为发烧而生”的产品很难有光明的未来。

  VR《为发烧而生》不是小米的。

我们从很多方面证实了虚拟现实的普及。

例如,百度搜索“虚拟现实”显示数千条结果,但即使对于智能手机,搜索结果也只有 45,80 条。

腾讯掌门人马化腾曾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未来颠覆微信的产品很可能就是VR。

据中国经济与投资研究院不完全统计,上半年VR行业投资共38起,投资规模约15.4亿元。

深耕虚拟现实行业的从业者都非常清楚,目前VR行业的资本泡沫已经出现。

无论是资本还是企业家都将虚拟现实领域视为一座金矿,出现了疯狂的涌动。

毫无疑问,虚拟现实的未来是非常光明的,但目前的市场已经开始发烧,尤其是一些厂商争先恐后地推出各种VR眼镜盒。

虽然小米VR刚刚开始公开测试,但笔者还未能如愿。

但根据此前发布的视频,作为小米首款涉足VR的产品,小米VR是一款针对手机的VR眼镜盒,而非PC端的VR耳机。

这款眼镜盒以莱卡面料为主要材质制成。

采用拉链设计来固定手机。

小米的橙色LOGO布置在正面。

表带采用通用“T”形设计,支持一定范围内调节。

包括小米VR总经理唐牧和几位体验者,他们都将这款产品称为小米VR玩具版,这意味着无论其技术含量还是厂商自身的定位,都应该是一款入门级产品。

当然,这样的产品并不符合小米“为了发烧”而堆砌顶级硬件配置的传统。

之所以称之为“发烧”,是因为这款产品的发布得益于小米在虚拟现实行业的火爆。

产品推出。

小米并不是唯一一家出于同样原因推出VR产品的公司,包括华为、中兴、联想、魅族、乐视等,这几乎成为国内硬件厂商在VR领域的通病。

这种热潮有两个明显特征:1、企业涉足VR领域时间不长,急于推出产品。

2018年1月15日,小米正式宣布成立小米发现实验室,专注于虚拟现实(VR)研究。

小米VR产品推出仅用了7个月时间。

在这样的时间段内,要做VR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

同样,华为VR、中兴VR等显然也急于向外界证明自己在虚拟现实领域的布局,在几乎没有技术研究过程和积累的情况下就匆忙推出了自己的VR产品。

这样的行为是厂商急于在虚拟现实发展上取得成功的表现。

2、VR设备几乎都是手机产品。

技术含量不高的VR产品不仅包括眼镜盒,还包括PC耳机、一体机等。

但这些厂家推出的产品无一例外都是技术含量最低的眼镜盒。

即使是眼镜盒,以三星Gear为代表的高端眼镜盒技术含量也明显高于国内厂商推出的产品。

比如华为推出的由三块P9盒子和其他国内厂商的VR眼镜盒组装而成的VR眼镜中,我们就看不到内置陀螺仪、触摸操作等略高端技术的影子。

此类产品的推出恰恰印证了厂商在虚拟现实行业积累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的事实。

如果我们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强行推出低端VR产品,那不是发烧又是什么? “为发烧而生”的“小米VR”注定没有未来。

VR眼镜盒体验的天然缺陷在于虚拟现实的发展。

定义上,要满足“完全临场感”的理念,必须通过重度VR内容来体现。

从目前手机VR眼镜盒的发展来看,注定无法满足苛刻的VR体验要求。

简单来说,从成本上来说,低成本的产品必然伴随着低水平的技术。

严格来说,VR眼镜盒并不是真正的VR设备。

它只是在镜头方面与VR相关。

从硬件形态来看,移动VR目前多与智能手机结合使用。

人眼通过VR眼镜看到的图像实际上是通过单个放大镜放大的效果。

放大后,手机屏幕上平时看不到的像素就会变得看不见,充满颗粒感。

在性能方面,手机处理器的计算能力相对较弱,软件应用趋于简单,想象空间相对狭窄,更不用说开发者施展的空间了。

VR就是给人一种沉浸感,但目前的移动VR只能为用户提供一些轻量级的体验。

这类设备主要依靠低廉的价格来吸引用户尝试,但大多数能提供的VR体验确实很差。

2、VR眼镜盒的技术发展存在上限。

从名字就可以知道,连显示屏都没有的VR眼镜盒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机支架式的存在。

即使你想在一款轻量级的VR设备上获得良好的VR体验,最终的解决方案也必须出现在手机上而不是盒子上。

从新发布的三星Gear VR 2我们可以发现,新的Gear VR只是老产品的继续改进。

唯一改变的是颜色、视野和 USB-C 接口。

据试用用户反映,新款Gear VR与老款在体验上没有细微差别。

经过近两年的积累,全球最好的移动VR盒子与三星S7手机一起推出,但做了一些小修改,几乎没有技术升级。

最好的都如此,更何况那些“为发烧而生”的国产VR盒子。

  结论我们相信虚拟现实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主流,但这并不意味着像“发烧”一样推出产品有助于抓住机遇;我们也相信,包括小米在内的很多公司推出VR盒子的厂商并不打算专注于设备本身,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不关注VR设备的发展。

对于这些为发烧而设计的VR硬件,我们的想法是通过低价产品获取用户,积累早期受众,在消费群体中形成话题传播,为下一步的企业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之后,我们将加大内容生产力度,通过联合内容厂商、自主内容生产等方式,增强内容对用户的吸引力。

同时,我们将加强内部平台建设,在优质内容与用户之间建立畅通的渠道。

硬件和内容的发展始终是相辅相成的话题。

企业自身必须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就是核心竞争力。

没有硬件的内容,再高品质,用户也感受不到。

优质体验。

我们认为“为发烧而生”的VR眼镜盒没有未来;但我们也相信虚拟现实的未来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