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市场唯一上市公司Fitbit近日发布了年度Q4财报:Fitbit该季度营收达7.12亿美元,同比增长92%;该季度共售出10,000个运动手环,全年总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
实现了翻倍。
今年第四季度手环销量强劲得益于圣诞购物季。
Fitbit对其第一季度业绩进行了预测,营收预计为420-4.4亿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
其股价因此暴跌 15%。
Fitbit 的收入增长正在迅速下降。
今年第二季度,Fitbit营收同比增长高达3%。
两个季度后增长率降至 92%。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以Apple Watch为代表的智能手表和以小米为代表的低价手环的进入抢占了市场。
IDC去年底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度,苹果和小米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分别进入了第二和第三的位置。
这个排名很快就会改变。
Fitbit花了八年时间耕耘的市场正在被苹果取代。
而像小米这样的新来者正在吞噬它。
Fitbit今年1月股价跌破发行价,前景黯淡。
它的噩梦或许才刚刚开始:除了收入增长放缓之外,还存在一些大问题:一是利润率下降的风险,Fitbit 能花近千元买手环还是很赚钱的。
刚推出时,毛利率高达48%,盈利能力位居硬件企业之首。
不过,现在它正在加快新产品开发的步伐。
除了推出智能手表Blaze外,还发布了Alta的时尚版。
在Apple Watch和低价手环的冲击下,开始降价或采取低价策略。
这意味着其利润率很快就会下滑。
(飞度时尚版Alta,图片来自官网) 二是用户活跃度太低。
调查显示,普通用户佩戴智能手环的时间不超过6个月。
Fitbit 的财报显示,截至今年,Fitbit 的活跃用户数较上年增长超过 %,达到 10,000 名,用户总数为 10,000 名。
也就是说,大量的用户实际上购买了,但并没有使用。
这些用户不太可能继续购买其新一代产品,推出时倡导的“通过手环销售服务”的模式也会受到质疑。
三是智能手环本身的尴尬。
Apple Watch出现后,它可以完全取代智能手环的功能,但它除了运动数据追踪之外,还拥有更多的能力,比如发送和接收手机信息、拨打和接听电话、实现移动支付等。
等等,智能手环相比智能手表唯一的竞争力就是价格。
除了Apple Watch之外,三星Gear、华为Watch都在快速崛起,而智能手环本身就让人尴尬。
或许正因为如此,Fitbit 忍不住尝试转型:它在 2016 年发布了 Fitbit Blaze,价格不到 Apple Watch 的一半,但一次充电可以续航 5 天。
然而,这款产品并没有受到外界的青睐。
(图片来自Fitbit官网) 不仅Fitbit遭遇尴尬,另一可穿戴巨头Jawbone也遇到了类似的麻烦。
它的估值越来越低。
最新一轮融资估值为15亿美元,融资期限为一年。
一半的时间里,上市对它来说已经很遥远了。
在中国热销、全球排名第三的小米手环将会何去何从?我相信我们很快就会做出智能手表,否则我们就会犯像Fitbit一样的错误。
事实上,即使是新兴的Apple Watch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IDC的最新报告显示,今年Q4,在金冬购物季的推动下,Apple Watch销量达到1万台,但这低于大多数人的预期。
苹果还对 Apple Watch 的销售情况保密。
我们看到的是,Apple The Watch 是少数几款在上市后几个月内就积极售卖的苹果产品之一。
从产品角度来说,很多人都无法忍受Apple Watch的续航能力弱这一事实。
对于一块手表来说,每天充电一次还是太费电了。
至于功能,Apple Watch 想要成为类似智能手机的计算平台太难了。
很多人主要用它来查看时间和信息。
也许智能手表只是智能手机和下一代计算平台之间的过渡产品。
不过,可穿戴设备市场并没有那么糟糕,至少有两个领域表现非常好。
低调崛起的是儿童手表市场。
凭借小天才儿童手表,步步高已经成为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第五大品牌。
起初,儿童手表都试图卖安全、定位,但最后却偶然发现了“打电话”的迫切需求,深受家长欢迎。
除了步步高之外,步步高、搜狗、阿巴丁、迪士尼等厂商也纷纷进入这个市场,悄然赚得盆满钵满。
(小天才手机手表,图片来自官网)最有前途的是VR——因为它采用了类似头盔的产品形态,所以VR设备仍然可以被视为一种可穿戴设备,但现在没有人愿意这样称呼它。
Facebook、微软、谷歌、HTC、三星和索尼都在大力投资,小米和腾讯等中国巨头也在紧随其后。
但谁也说不准VR是否会像可穿戴设备或智能眼镜那样,造成“雷大雨小”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