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初,李宁公司与华米科技达成战略协议,共同开发智能跑鞋,预计今年7、8月份上市。
像这样用于监测用户身体状况的可穿戴设备仍在出口到市场。
我们也可以在市场上搜索类似的产品,比如:监测睡眠状态的咕咚笑、监测体温的豆芽温度计、检测皮肤水分的PBA皮肤管家等。
那么市场上有多少种可穿戴设备可以监测身体状况?近日,国外风险投资公司PureTech制作了这样一张关于“从身体中提取数据的可穿戴设备”的信息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致15个类别,包括:体温、运动、睡眠、血压、血糖等。
众所周知,国外可穿戴设备起步较早,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在中国,虽然医疗可穿戴引领了2018年互联网医疗投资趋势,但已有28家公司获得融资,公布的融资金额为1.9亿美元。
可以说,这个垂直领域异常繁荣。
然而,市场上有多少产品是用来监测身体状况的,以及每个品类是热门还是冷门。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对国内用于监测身体状况的可穿戴设备进行了深入研究。
国内外,据动脉网互联网医疗研究院统计,目前国内已有可监测身体状况的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企业玩家也不少。
产品分布不均,运动品类“绰绰有余”。
与国外15个监测类别相比,国内尚未发现相关活性产品。
共有四类:肌肉活动监测、皮肤温度、眼球运动和智能药丸。
然而,增加了两个类别:胎儿。
心脏监测和体围,共13类。
国内品类分布中,运动排名第一,占据32.9%的市场份额,其次是睡眠和体温监测。
不过,这三个品类虽然排名前三,但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曲线呈45°下降,即其品类中的产品数量几乎翻了一番。
从各品类产品的整体分布情况来看,有的品类产品过多,有的品类产品过少。
例如,运动、睡眠等类别平均领先其他类别近10倍。
体围、呼吸频率、大脑活动等类别变得不那么受欢迎,占比不到1%。
这种差异化现象也造成了市场上体育产品过剩、同质化极其严重,从而导致竞争加剧。
这也从侧面说明,体育类别正在进入“僧多米少”的局面,竞争最为激烈。
另一个原因是国内缺乏前沿技术,导致研发产品普遍集中在产品基础功能阶段。
用户群体主要是老年人。
在统计的可穿戴设备中,主要有六大用户群体:大众、儿童、老年人、女性、婴儿和孕妇。
其中,除了遥遥领先的大众市场外,针对老人、妇女、儿童的产品市场量相差不大。
他们对应的类别是:老年人主要监测血压、血糖、心率;女性主要监测皮肤水分;儿童主要监测体温。
其余两类产品中,婴幼儿产品主要监测体温和睡眠,孕妇产品则以胎心率监测为主。
手环是可穿戴设备中最流行的产品表达形式。
据统计,用于监测身体状况的可穿戴表现形式有15种,其中手环最为常见,运动和睡眠跟踪监测应用最为广泛。
此外,手环、小器、手表、贴片等四大品类远远超过了其他表现形式,而很少涉及的钢笔、颈环等,却似乎给这个领域注入了一池活力,比如例如用于预防儿童近视的药物。
姿势矫正笔——YBPOO防近视智能笔。
所有老牌公司和巨头都已进入市场。
几乎每一个热门领域,都有众多英雄争夺榜首,战火滚滚。
用于监测身体状况的小型可穿戴设备也不例外。
从动脉网互联网医疗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来看,几乎一半的老牌企业和科技巨头都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