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近年来的发展和其他新兴技术和产业一样,正在经历一个不断试错和探索的阶段。
即便如此,目前整个行业的实际情况仍然是在大部分领域,概念的炒作大于实际的市场。
德国消费者研究公司(GFK)今年10月发布的可穿戴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三分之一的可穿戴设备用户在购买后6个月内“丢弃”了该产品。
美国《连线》杂志也撰文指出:超过一半的美国健身追踪设备客户不再使用可穿戴健身设备,三分之一的客户在使用完这些设备后将其扔进抽屉或送给朋友六个月。
。
可穿戴设备用户粘性差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
当然,也有一些意见认为可能是因为价格太高、设计太蹩脚、功能太怪异。
但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问题。
关键是目前的很多功能并不是用户严格需要的。
换句话说,没有找到用户的痛点。
事实上,就价格与价值的问题而言,用户通常关心的并不是价格,而是付了钱后能否获得相应的价值。
一旦两者出现错位,必然会导致用户不再买单。
。
尽管如此,当前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仍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特别是在一些细分领域,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路径。
这也是前几年屡屡“作死”的行业试错玩家用真金白银告诉我们的经验:那就是可穿戴设备再也不能像当年那样把自己打造成“万能药”了。
开始。
产品。
我不否认,未来还会有更多基于可穿戴设备硬件本身的应用扩展,但目前来看,“台湾香膏”产品的产业链基础和技术尚不具备。
只有垂直细分市场,针对不同应用领域或人群开发针对性的功能,才有可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机会从目前的市场前景来看,我认为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潜力更加可观。
在这一领域,最大的市场空间是未被真正重视的慢病患者群体带来的迫切需求市场。
我们之所以这么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庞大的慢性病患者群体。
2020年1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显示:癌症、心肺疾病、中风、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仍然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许多过早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有超万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其中中国有1万例死亡。
我国每年约有40%(39%)的男性和30%(31.9%)的女性因慢性病过早死亡,过早死亡人数达1万人。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几组统计数据,了解2010年至2020年中国居民慢性病发病情况。
中国糖尿病患者平均发病率十年间增长了近7倍其中,城市人口的发病率增加了近3倍,而农村人口的发病率则增加了10倍之多。
显然,未来农村地区将成为慢性病的重灾区。
这与这十年来农村人口饮食、生活习惯、环境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近十年来,我国高血压平均发病率增加了约6倍,其中城市人口发病率增加了3倍之多,农村人口发病率增加了约8倍次。
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数量已达2.6亿。
2017年,慢性病患者占总人口的12.8%; 2008年达到15.7%,并呈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我国慢性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调查显示,超过65%的劳动人口患有慢性病。
该群体的年龄组为16至60岁之间的男性和16至55岁之间的女性。
69%的高血压和65%的糖尿病病例发生在上述年龄段。
我国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已达到总死亡人数的85%。
慢性病占总体医疗支出的70%。
据世界银行测算,如果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1%,将产生10.7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慢病管理将成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巨大潜在市场。
虽然该领域的进入门槛较高,但却是人类健康的迫切需求。
因为佩戴医疗可穿戴设备,人们可以提前监测一些慢性疾病。
不能说不会死,但还是可以提前预防,至少可以晚点死。
而且,这种通过技术进步切实解决患者预处理问题的方式,才是人类可穿戴设备的真正意义。
2.现成的消费者意识和习惯促进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发展。
对于普通的可穿戴设备来说,其大部分功能都需要用户形成新的使用习惯,这显然并不容易。
尤其是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当一个公司的产品带着新技术进入市场时,培训和教育用户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例如,在健康管理应用领域,运动手环为了不被用户太快抛弃,需要不断想办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比如通过社交平台设置一些互动激励,让用户可以感受到乐趣。
;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升级设备。
用户从完全陌生到熟悉,再到稳定状态,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对于一些实力雄厚的公司来说可能可以接受,但对于一些创业型公司来说可能有点难以承受。
。
然而,在慢性病领域,智能可穿戴设备面临的情况却有所不同。
因为在“可穿戴设备”一词出现之前,电子血压计、血糖仪等设备就已经常见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现在是时候对它们进行升级了,改个更高级的名字,叫做智能可穿戴血压计或者血糖仪;或者改变它们的外观和技术表达,比如使用电子纹身与身体无缝融合,然后使用智能手机的屏幕显示数据反馈等。
无论电子血压计设备未来变成什么样子,用户接受它的速度都会比其他可穿戴设备更容易、更快。
由于用户前期已经养成了稳定的使用该类设备的习惯,后期只需对一些新功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手。
对企业最大的价值在于简化了早期用户培训,缩短了产品市场导入时间,节省了巨额运营成本。
3。
慢性病患者对医疗可穿戴设备的粘性较高。
这群慢病患者比较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他们的需求出发点是精准监测的技术,而不是娱乐和时尚。
像现在一些健康娱乐类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一样,他们不会因为玩腻了、失去了新鲜感、或者不够好看、不够有趣而放弃这款设备。
相反,只要设备实现了他们想要的单一结果。
例如,高血压患者需要每天定期测量血压并按时服药,因此该设备可以测量准确有效的血压数据。
对于可穿戴设备开发者来说,他们只需要让设备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准确。
例如,它可以每天24小时贴在用户身体的某个部位,定期自动测量血压,还可以将数据分析反馈到用户的手机上,还有保持血压的生活和饮食建议此外,还可以与医院联网,最大限度地减少慢性病患者去医院的次数,让患者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与医生保持稳定的沟通。
如果早期的健康管理工作做得好,各项体征稳定,自然会减少患者去医院的次数。
英国华威大学研究员詹姆斯·阿莫尔博士认为,如果老年人能够佩戴能够测量心率、体温、运动等生理特征的智能手表或智能服装,全程活动监测可以让家人和护理人员了解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
日常行为。
同时,利用可穿戴设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建立主要社区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及时了解社区慢性病的流行情况和问题。
在此基础上,除了帮助慢性病患者管理疾病外,还可以收集相关数据样本用于医学研究。
因此,这部分人群将成为未来可穿戴医疗领域最稳定的用户群体,反过来,他们也是真正需要可穿戴医疗设备的人群。
而且,随着老龄化、慢性病给社会医疗带来的压力,医用可穿戴设备能否从新的角度为用户带来更多有形的价值,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和发展。
新医改催生医疗可穿戴设备新发展。
中国新医改释放的市场空间和机遇,将成为医用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大“蛋糕”。
此前,中国所谓公立医院的发展资金中,来自政府财政拨款的不到10%。
剩下的只能靠医院自己的服务费和药品销售提成,也就是俗称的以药配药。
模型。
这也导致公立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开出不必要的大处方、进行大量检查,逐利行为越来越强烈;导致普通老百姓被动陷入“看病贵、看病难”的境地。
公立医疗不公开,甚至完全背离了官办医院的宗旨。
那么现在通过医改,限制了公立医院履行正常的社会责任,医院和医生又回到了原来的“医生”定位。
目前医学分离的基调已经基本明确,但如果想要彻底解决医疗问题,那么诊断与检查分离也将是必然的出路。
也就是说,现在医院的各种基于设备的检查功能都交给了社会。
这意味着医疗监管部门只需负责相关标准的制定和认证,任何个人或单位都可以自行研制相关医学检测设备或开设相关医学检测机构。
对于医院医生来说,患者只需提供相应资质机构出具的检测结果,即可作为诊断的参考。
这势必为医疗可穿戴设备行业释放出巨大的市场。
以心率检测为例。
只要设备厂商开发的可穿戴心率检测设备符合相关医疗认证,用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健康需求进入市场购买,自行佩戴,并生成相关报告提供给主治医生。
当然,医疗可穿戴设备并不局限于这个领域。
血压、血液、新陈代谢等一系列医疗检测市场将被释放。
这对于可穿戴设备的从业者来说是值得期待的事情。
。
医疗可穿戴设备将显着降低医疗成本。
我们都知道,慢性病的治疗往往需要经常复查、长期治疗和药物支持来控制病情。
这需要患者保持一致、稳定的就医习惯,这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以糖尿病为例,解释如下:根据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中国糖尿病学会(CDS)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联合发布了一项关于糖尿病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结果。
中国的糖尿病。
显示:1)我国因糖尿病引起的直接医疗支出占全国医疗总支出的13%,达到1亿美元(1亿美元)。
糖尿病患者使用医疗服务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4倍(其中住院和门诊次数大幅增加)。
2)糖尿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是同年龄、同性别非糖尿病患者的9倍。
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的医疗费用比病程1-2年的患者高出%。
病程超过10年的人将家庭收入的22%用于糖尿病治疗。
《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万人,显然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既然这个问题出现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对策来应对。
这样一来,“互联网+”医疗已经到来,而可穿戴设备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也是新概念医疗领域的核心。
核心载体不得不一再提及。
在2017年博鳌亚洲论坛“智能医疗与可穿戴设备”分会上,ARM首席执行官Simon Segars甚至提到,可穿戴设备在未来医疗领域将有一个重大价值,那就是降低医疗成本。
例如,偏远山区的慢性病患者可以基于远程医疗技术和医疗级可穿戴设备获得及时的医疗信息和医疗支持,节省他们千里迢迢去医院检查的费用。
同时,患者还可以通过医疗可穿戴设备与主治医生保持稳定的联系,相互沟通病情,在服药、生活等方面更好地听从医生的指示,这不仅可以控制病情的恶化更有效地治疗病情,同时也减少了就医频率,减少了医疗费用。
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出路面临着市场的需求和诉求,尤其是新医改送来的“馅饼”。
医疗可穿戴设备应如何应对?这就要求医疗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和制造人员要有针对性,练好内功。
大多数慢性病都具有以下特点:疾病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定期用药可以得到控制。
但一旦停药,病情很容易恶化,如血压升高、血糖紊乱、心跳不规则等。
从目前可穿戴设备所宣传的功能来看,我们看到很多产品的功能非常强大,可以测量任何数据。
问题就出现了。
显然,这势必会分散本已单薄的研发精力,导致产品监控的数据不准确且严重碎片化。
这样的产品对于用户来说其实没有多大意义。
相反,如果可穿戴设备只专注于一项功能进行开发,比如只为患有慢性病的人测量血压、血糖、心率等生命体征。
一方面,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产业链技术不完善而对产品技术、性能、体验造成的制约;另一方面,集中的功能技术开发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技术的可靠性。
换句话说,如果功能最小化,就更容易把功能最大化,一步步做到医疗级,市场也更容易打开。
例如,如果你专注打造一款血压计,其用户群体是老年人,那么你就需要围绕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认知能力来设计和开发,让设备的操作尽可能简单。
。
如果你定位为成功的中年人,你需要类似Apple Watch的概念和时尚的外观。
另外,对于老年用户群体来说,除了准确的数据测量外,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些附加价值,比如能够以语音方式告诉用户血压数据。
如果数据显示血压高,可以及时提醒用户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将这种情况同步给用户的监护人。
传统的电子血压计已经上市很长时间了,相关技术也相当成熟。
可穿戴设备时代,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此基础上让设备变得更智能、更人性化、更人性化。
更直观。
虽然目前还很难实现全方位的连接,但设定的点对点连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这对于一款智能血压计来说已经足够了。
例如,当患者病情特别不稳定时,设备可以自动联系患者的主治医生,或者当发生意外情况时主动呼叫附近的护理人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