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很多人还会问:AR和VR有什么区别?什么是人工智能?几年后的今天,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AR、VR、AI,所有人都会告诉你:你out了。
虽然这些科技术语已经家喻户晓,但距离这些智能产品真正惠及大众的那一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说起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智能产品,除了智能手机之外,最广为人知的智能设备无疑就是智能手环了。
但我想我们都能感觉到,智能运动手环已经不像前几年那么受欢迎了。
短短几年时间,智能手环市场从最初推出到产品普及再到日渐萧条,经历了起起伏伏。
曾几何时,智能硬件企业在智能时代孕育的智能产品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全球市场每年共售出1万台高科技可穿戴设备。
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销售近10,000台高科技可穿戴设备。
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直接将智能穿戴设备推入了大众的视野。
智能手环是可穿戴智能设备的一种。
用户可以使用智能手环记录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睡眠、饮食等实时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同步到手机上,通过数据指导健康生活。
。
在众多智能穿戴设备中,智能手环以其小巧精致的外观、新颖智能的性能等特点吸引了很多年轻消费者的购买。
此外,近年来,90后用户开始关注健康保健,用户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也让智能手环迅速普及。
《中国智能手环行业市场供需预测深度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国内智能手环市场规模达到45亿元,全年智能手环市场规模达到约56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70亿元规模,平均增速超过15%。
在广阔的“钱”场景和前景下,Jawbone、小米、华为等科技公司纷纷涌入市场,希望从智能手环的空白市场分得几块蛋糕。
2006年,Jawbone搁置了成熟的扬声器和耳机产品线,转型为智能手环。
随后,借助可穿戴设备的热潮,Jawbone 获得了大量投资,2018 年估值高达 32 亿美元。
国产智能手环真正一夜爆红,可能是在小米智能推出之后。
手镯。
2017年,小米智能手机凭借79元的超低价迅速吸引了国内消费者的关注,随后智能穿戴市场开始流行智能手环时代。
截至今年,小米手环出货量已突破万只。
与小米的低价相比,华为手环的价格定位为中等。
凭借成熟的技术积累和良好的市场口碑,华为手环在智能穿戴市场也表现非常出色。
后来居上的华为智能穿戴设备取得了爆炸性的成绩。
据IDC统计,今年第三季度华为智能可穿戴设备销量为1万台,而同期为60万台。
早期的技术积累和消费者对智能产品的支持,加上资本的追捧,迎来了智能手环的大爆发。
每个人都有一个智能手环,它一度成为科技和时尚的标准。
然而仅仅几年后,智能手环市场就收到了Jawbone倒闭、小米智能手环销量下滑的坏消息……如今,智能手环已经成为过去式。
遗憾的是,智能手环已经成为过去式。
环保行业的好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
短暂的热度之后,就迅速衰落,最终消失在人们茫茫的记忆海洋中。
智能手环厂商的兴衰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看着他盖起高楼,看着他招待客人,看着他楼倒塌”。
1、从Jawbone之死看智能手环的衰落。
在转型智能手环之前,Jawbone的三大标志性产品:蓝牙耳机、音箱、Up智能手环深受消费者喜爱。
2009年转型后,Jawbone智能产品的生产基本以智能手环为主。
2009年是智能手环的爆发期。
Jawbone获得大规模融资,估值一度高达32亿美元。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
在经历了18年的生存和辉煌之后,Jawbone终于遇到了财务困难。
今年7月,启动清算程序,高层建筑倒塌。
当时,Jawbone开发了时尚的智能手环UP,可以记录步数、检查心跳、测量睡眠状态。
支付。
不过,智能手环的制造成本较低,大多数智能手环的出厂价在三四美元左右。
Jawbone的价格太高了。
此外,人们愿意尝试新事物。
一旦新鲜感过去,人们对智能手环的好感就会消失。
随后,随着更多智能手环厂商进入市场,Jawbone失去了独家优势,产品缺陷开始逐渐显现。
一方面,国内厂商销售的具有类似功能的低价智能手环对Jawbone造成了很大影响。
比如带有计步、心跳监测等功能的小米手环售价仅为79元,瞬间让Jawbone失去了优势。
另一方面,Jawbone智能手环缺乏创新和亮点,智能手环除了计步和所谓的心跳测量之外,没有其他引人注目的创新功能。
事实上,智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服务、性价比。
Jawbone的死有其自身因素:其第一批产品不支持蓝牙、存在容易死机的质量问题、技术和服务上都出现了失误。
还有外部因素:Awbone的破产反映出智能穿戴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当然,其他智能穿戴厂商的表现也并不好。
据IDC统计,小米第三季度销量约为1万台,较去年同期的1万台下降3.3%。
更何况,英特尔关闭了可穿戴业务,Fitbit的份额持续下滑,不少曾经的手环制造商也开始转行。
2、智能手环市场下滑主要归因于三大因素。
事情变了。
智能手环已经不再是大众眼中的新科技玩意。
和很多互联网新产品一样,智能手环也开始从经济的繁荣走向平静。
公众是有辨别力的。
正如外界纷纷猜测Jawbone之死,智能手环行业遇冷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烧钱陪的低价竞争日趋激烈。
在国内消费市场,影响消费者购买的首要因素往往是价格而非功能和品牌。
纵观国内各个行业,我们可以看到低价垄断、同质化严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行业现状。
智能手环市场也是如此。
销量较高的品牌都是价格最低的品牌,而一些高端、国际大厂的高价腕带销量其实也不是很理想。
而当大型高端厂商纷纷破产的时候,小型低端厂商则因市场冲击而遭受更多的倒闭。
其次,产品定位影响未来发展。
纵观人们生活用品的发展史,智能手机取代了传统手机,智能家具取代了传统家具,无不说明舒适、便捷、实用的智能产品是人们不断的追求。
但目前智能手环的软硬件功能仍具有颠覆性和可扩展性,电池寿命短、成本高、售价高等问题也制约着智能手环的发展。
也就是说,智能手环的技术和品类发展尚不完善,还不是生活必需品。
它不太可能像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具那样在各个方面改变我们的生活。
第三,智能手环产品同质化严重。
目前推出的智能手环在功能上都比较相似。
主要功能无非是计步、来电提醒、监测心率、血压、睡眠质量等。
因此,智能手环普及度下降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产品同质化、产品同质化等根本问题。
功能较弱。
总的来说,无论是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智能手环领头羊Jawbone的衰落都是令人遗憾的。
随着市场的下滑,人们也开始猜测下一个破产的智能硬件企业是否会是小米、华为等国产品牌。
毕竟,整个智能手环市场都在走下坡路。
智能手环厂商正在积蓄力量,卷土重来。
尽管大部分智能手环厂商都进入了瓶颈期,但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却从未放缓。
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有效支撑下,市场上的科技产品已经从最初的产品功能性向解决用户痛点的智能化方向发展。
用领先的技术为用户带来智能、舒适的生活方式,正是消费不断升级的消费者所追求的。
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智能手环作为人们实现智慧生活的工具之一,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更快成长。
事实上,智能手环厂商也开始探索并实施产品创新。
比如具有50米防水和科学睡眠功能的华为手环、三星可折叠曲面屏智能手环等,都是智能手环创新的体现。
作为中国移动智能可穿戴设备征程中的热销产品,智能手环代表着领先技术在特定领域的深度延伸,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从整个行业来看,智能手环行业正在从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向精细化发展。
当前的竞争格局加速了智能手环的发展,智能手环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上都具有创新性。
因此,未来智能手环需要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精准发力,甚至超越健康、运动、时尚搭配等领域。
正如自然界的生存之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智能手环商场如战场,智能穿戴行业面临大洗牌。
只有稳定度过低谷,智能手环才能重生,走向更高的境界。
技术进步。
因此,目前智能手环的低迷现象不会持续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