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设备制造商Jawbone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将自己出售给一家硬件制造商,其高管已与潜在买家进行了多次沟通。
Jawbone 由 Hosain Rahman 和 Alexander Asseily 在美国硅谷创立。
大约在这个时候,以硅谷为中心,可穿戴设备开始了以运动手环为切入点的商业化进程。
Jawbone发布了UP系列健康健身手环,被视为该领域的领导者。
公司成立17年来共融资13次,融资总额达9.83亿美元。
它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将自己出售给一家硬件制造商。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它的死亡? 1、产品本身的功能不够。
这一年左右,以硅谷为中心,可穿戴设备开始了以运动手环为切入点的商业化进程。
当时,Jawbone首席执行官Hosain Rahman对这个市场充满期待,希望通过制造时尚、防水、与智能手机连接、电池寿命长的产品来打动消费者。
2008年推出的第一代UP手环,推出后不久就变砖,很快下架。
最终,官方只得停止销售,并对购买过的消费者进行赔偿。
2016年推出了新版本的UP手环,其独特的设计受到市场欢迎,但不具备无线同步功能。
2018年推出的UP2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增加了无线同步功能,但不具备防水功能。
2016年,UP3与新旗舰UP4同时发布,UP4仅具备“防溅”功能。
据了解,UP3中也有相应的传感器,但不具备呼吸监测、被动心率等功能。
在每个时期,UP系列智能手环都会遇到功能不齐全、无法受到消费者喜爱的问题。
2、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创新。
Jawbone 的最初计划是为美国军方开发降噪耳机。
直到2010年,他们才获??得了美国军方的合同,开始向消费市场扩张。
之后,他们在2016年的CES上发布了无线耳机。
该公司发布了首款非耳机产品——蓝牙音箱; 2016年,公司发布UP系列健康手环产品。
致力于运动手环的Jawbone推出了UP系列。
一方面,当竞争对手开始为运动手环提供屏幕并自动识别睡眠和运动状态时,Jawbone 没有做任何跟进;其次,从今年到现在,还没有任何后续。
按照投资者的设想开发新产品。
Jawbone一直在利用融资资金补贴消费者来扩大消费市场,但其产品从来没有创新,也不缺乏核心竞争力。
3、公司内部问题较多。
据Jawbone员工介绍,UP系列手环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原因是公司产品测试环境混乱。
许多产品在发布前仍在进行各种修改,导致营销和零售计划难以进行。
原计划在今年促销节期间推出的UP3不具备防水功能。
为了不错过最好的销售季节,有员工建议将“防水”改为“防溅”。
该提议被拉赫曼拒绝,导致一些员工认为向管理层传达新功能的想法太困难了。
Jawbone 产品主管 Bogard 将测试问题归咎于该公司尝试了太新的东西。
公司内部管理不当,高层管理人员与下层员工不能很好沟通解决问题。
相反,这些相互抱怨最终会让内部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4.人才流失 今年5月,谷歌业务副总裁Sameer Samat加入Jawbone。
一方面,他精简了公司的日常运营,让公司的架构更加清晰;另一方面,通过软件升级,自动睡眠监测、被动心率监测等功能全面解锁。
在他的领导下,Jawbone 不断进步,产品也不断进步。
几个月后,萨米尔·萨马特 (Sameer Samat) 带着一份丰厚的工作邀请和 Google Play 负责人的职位回到了谷歌。
年底,Jawbone 宣布裁员 15%,并关闭纽约办事处。
5、两次错失市场,市场份额较小。
咨询公司Creative Strategies的人士表示,健身可穿戴设备现在被少数玩家垄断。
小米和Fitbit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前者垄断了中国。
低端市场,而Fitbit则占据高端市场50%以上。
Jawbone 已经错过了两个市场假期。
一是元旦假期期间,UP3因不具备防水功能而推迟发售,错过了最佳销售季节;另一个是原定于2018年重新发行的UP2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发行。
发布后,错过了今年的假期。
在两次错过假日销售季后,Jawbone 在可穿戴市场的份额低迷。
IDC数据显示,2018年Fitbit占据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的34%,而Jawbone仅占4.4%。
六、国外市场开拓受阻。
Fitbit、小米、Garmin、三星、苹果、微软等公司相继进入该领域,竞争加剧。
目前许多可穿戴设备制造商,例如Misfit和Basis,都已被出售给大型科技公司或服装公司。
就连耐克这样的巨头也放弃了可穿戴硬件业务。
由此可见,国外智能穿戴设备厂商的竞争力也非常强。
形势十分严峻,生存十分困难。
此外,大洋彼岸的华米也虎视眈眈。
华米是小米手环的制造商。
该公司CEO黄汪曾表示,“运动手环品类残酷洗牌的结果:我们和Fitbit会赢,不会长久的。
” ,Fitbit肯定会被冲走。
” 7、今年5月,Jawbone起诉Fitbit,其中一项主要涉及专利侵权,另一项则涉及窃取商业机密。
主要是因为Fitbit挖走了5名Jawbone员工,他们带走了Jawbone的大量商业机密,并且一些专利技术被Fitbit用来开发竞争的运动手环产品。
一方面,Jawbone 已经因与 Fitbit 争夺市场份额而疲惫不堪,而这场诉讼也让 Jawbone 花费了大量精力。
8、融资目标未实现。
Jawbone 累计融资 13 轮,融资总额达 9.83 亿美元。
相比之下,其竞争对手Fitbit仅筹集了4轮融资,总共筹集了1万美元。
今年3月,Jawbone融资3亿美元,但后来据相关人士透露,贝莱德的投资实际上是贷款而非股权融资。
此外,还有贴现融资。
事实上,当公司今年2月再次融资1.65亿美元时,Jawbone的估值已从今年4月上一轮融资时的30亿美元缩水至15亿美元。
9、财务危机 根据多方消息,Jawbone的财务状况不太好。
早在今年5月份,Jawbone就已经停产了UP系列手环,并将剩余的手环以折扣价出售给经销商。
该公司告诉一位商业伙伴,它将无法在八月份的最后期限前付款。
上周四,Jawbone的主要债权人和少数股东贝莱德披露,其已减持Jawbone股票,价格降至每股不足1美分。
该公司最初以每股 5.97 美元的价格购买了 Jawbone 股票。
一直靠烧钱拓展消费市场,赢得消费者喜爱和青睐的Jawbone,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很容易灭亡。
10.智能手环没有严格要求。
智能手环主要针对健身和运动。
它们可以实现计步、卡路里消耗、睡眠监测、闹钟等功能。
智能手环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高,通常与手机配合使用。
相比之下,目前的Apple Watch、Android Wear等智能手表都可以脱离手机独立使用。
智能手环不具备用户粘性。
市场研究公司 Endeavor Partners 估计,大约三分之一的健身追踪器在使用仅六个月后就被废弃。
《美国医学协会期刊》最近,数字更糟:超过一半的健身追踪器购买者最终放弃了此类设备,其中三分之一在购买后六个月后停止使用。
一般情况下,我们出门一定要带手机,但智能手环却不一定如此。
智能手环的可替代性强、对手机依赖性强、缺乏用户粘性,最终导致它无法成为人人都需要的必需品。
总结:除了上述原因外,安全性对于智能穿戴设备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旦可穿戴设备被黑客攻击,最直观的结果就是设备被控制、数据被窃取。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风险对用户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单纯依靠融资来拓展消费市场、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是错误的。
相反,我们应该通过提高产品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来真正抓住用户需求并获得忠诚度。
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发展环境中生存。